首頁 快訊 > 正文

全球熱訊:科技部副部長張雨東:支持氫能與燃料電池基礎前沿和共性技術創新

以國家重大需求為牽引,強化氫能與燃料電池科技創新整體布局,加強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發展,推動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相關資料圖)

記者左茂軒北京報道

“發展氫能與燃料電池是能源交通行業低碳轉型的重要選擇之一。我國在‘雙碳’目標和固有的能源資源稟賦背景下,大力發展氫能和燃料電池不僅有助于交通行業早日實現‘雙碳’目標,還有助于有效吸納不平衡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加快我國能源結構調整,保障能源安全。”8月26日,科技部副部長張雨東在2022年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表示。

張雨東指出,交通領域用能占全國總用能源的11%,目前大部分為化石燃料,碳排放也占全國碳排放的11%左右。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如果不改變用能方式,交通碳排放量還會不斷增大,為此必須發展新的替代方式,交通載運裝備及新能源、清潔能源替代是交通領域減排的最有效措施。

從目前各種技術路徑和實踐來看,氫能和燃料電池是最具潛力的替代方式,從我國能源稟賦看,光伏、風電加煤炭在很長一段時間將是我國能源電力的基本構架,以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傳統化石能源是能源碳達峰、碳中和的主要途徑。但我國風光資源主要分布在西北,人口與產業又集聚在東南沿海,能源供給和消費空間的不匹配難題有待解決。光伏和風能的季節性波動性強,能源供需時間不匹配,大規模儲能技術路線尚需深度研究。氫能作為一種綠色低碳,應用廣泛的二次能源,是可再生能源規模化高效利用的重要載體,也是實現大規模長周期儲能的重要路線之一,是構建多元互補融合的現代能源供應體系,實現能源轉型升級的重要助力。

2001年科技部提出了新能源汽車三縱三橫的總體研發布局。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三條技術路線同步推進,經過多年努力,純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已經取得較大進展,推動中國新能源產業從小到大。

事實上,科技部給予燃料電池技術路線發展長期的支持。

第一,部署從綠色氫能供應到終端應用全鏈條關鍵技術攻關,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能源汽車、氫能技術、交通載運裝備與智能交通技術等重點專項,圍繞氫能綠色秩序與規模轉存、安全存儲、快速輸配、便捷改制與高效動力系統高效環節,與燃料電池電堆等方面持續開展攻關。

第二,依托國家重大活動推進大規模燃料電池示范運行,今年北京冬奧會、殘奧會期間,有超過1200輛燃料電池汽車在冬季嚴苛環境下持續穩定運行,實現全球規模最大的綠氫功能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

第三,積極探索多場景氫能高效安全利用新模式。2021年科技部與山東省政府聯合啟動實施“氫進萬家”科技示范工程,以建設一條氫能高速,兩個氫能港口,三個科普基地,四個氫能園區,五個氫能社區為目標,在山東四個城市開展光伏、風電電解水制氫,管道輸氫,熱電聯供等工程化示范,力爭形成一批引領性標準規范,為全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氫能綜合應用示范樣本。

今年3月印發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明確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戰略定位。張雨東表示,下一步科技部將重點開展兩方面工作,驅動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方面持之以恒支持氫能與燃料電池基礎前沿和共性技術創新,不斷增強產業發展原始驅動力,通過國家科技計劃在高溫、質子導電、電解制氫、波動性電源電解制氫、綠氫轉化等方向開展過程機理研究,探索高溫燃料電池等前沿技術,推動高參數、模塊化、氫動力系統測試方法,支持氫動力高速列車、氫動力船舶等氫能交通工具發展。

另一方面,以國家重大需求為牽引,強化氫能與燃料電池科技創新整體布局,圍繞創新鏈構筑產業鏈。面向“雙碳”背景下西氫東送、海氫陸送等場景,大力發展海上風電等能源高效制氫技術和管道、船舶等遠距離、長時間、高效率氫能輸配技術,持續研究氫能安全性、經濟性評估技術,為構建科學有序的氫能基礎設施網絡提供科技支撐。

標簽: 技術創新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