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快訊 > 正文

天天微動態丨46.7%!地攤經濟松綁,夜間消費回歸

美團數據顯示,國慶假期,全國夜間消費規模占比達到46.7%,較去年同期上漲1.7個百分點,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深圳是“夜間游玩”搜索熱度較高。國內一些城市陸續給地攤經濟“松綁”,城市煙火氣帶動夜間消費回歸。

上海打造24小時活力城市

夜間經濟帶動消費回補


(資料圖片)

9月22日,上海發布20年來首次進行全面修改的新版《上海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新版《條例》規定不得擅自占用道路、橋梁等公共場所、兜售物品的同時,明確區人民政府、鄉鎮人民政府可以劃定一定的公共區域用于從事設攤經營、銷售自產農副產品等經營活動。

新版《條例》將自今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在以往,上海對設攤經營、占道經營是全面禁止的。上海并不是全國首個對地攤經濟進行松綁的城市,在此之前,成都、江蘇、武漢等很多省市都陸續放開了地攤經濟政策。

地攤經濟只是上海夜間經濟的“冰山一角”,此次對地攤經濟的松綁也旨在進一步促進就業拉動經濟。上海的“夜間經濟”在全國首屈一指。為了打造夜間經濟,上海使出“組合拳”,通過夜購、夜食、夜游、夜娛、夜秀、夜讀、夜動7個方面,促進夜間經濟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24小時活力城市”。

作為以夜生活聞名的城市,上海擁有豐富的夜間設施資源和完善的夜間配套服務。據悉,截至目前,上海全市一共有400多家夜間營業的商場、8萬余家夜宵餐廳和4000余家夜間娛樂場所。此外上海還擁有4000多家運動場館、700多家書店和800余家星級酒店。

上海市商務委副主任劉敏此前表示,上海已經有6000多家品牌連鎖便利店和506個營運至22點后的地鐵站點,支撐著上海夜間經濟的欣欣向榮。

上海市商務委員會發布的《上海市夜間經濟空間布局和發展行動指引(2022-2025)》,提出要打造“1+15+X”的上海夜間經濟空間布局,即以一江一河為核心的一條濱水夜間經濟活力帶、15個引領潮流的夜生活聚集區,同時培育一批多樣化夜間經濟特色示范項目。

目前,通過數次迭代升級,上海夜經濟已從1.0版本——相對單一的餐飲和購物功能,發展到2.0版本——娛樂、觀光功能的迅速成長,再到目前的3.0版本——展演、體驗業態涌現,城市夜經濟功能不斷豐富,不同功能間的協同聯動也越來越多。

夜間經濟的發展與挑戰

夜間經濟正在全國各大城市蓬勃發展。點亮夜間經濟,需要不斷創新消費場景和業態,更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措施,提升城市公共服務和管理水平等。

數據顯示,黃浦區是上海市夜間經濟最集聚的區域,擁有外灘楓徑、思南夜派對、外灘源集等一批主題化、特色化的地標性夜市。2019年5月,黃浦區率先在上海市推出首位“夜間區長”、首批“夜生活首席執行官”,形成了政府統籌協調,市場主體發揮自主能動性的格局。同年,推出第二批“夜生活首席執行官”,并率先在成立黃浦區夜間經濟發展共同體理事會,進一步釋放市場活力。

財通證券(601108)商社首席分析師劉洋表示,在激發居民消費意愿上夜間經濟還可以再做四種嘗試。第一是擴展品類、增加渠道。一方面創業者可以通過了解年輕人的喜好,挖掘出新的消費需求,例如劇本殺、社交娛樂小酒館等。另一方面,目前夜間經濟的營銷渠道集中在美團、大眾點評等平臺,存在渠道單一的問題,商家可以進行多渠道運營,也可以采用私域運營的方式搭建自己的流量平臺。

第二是完善城市管理與服務,加強規范化管理。可以通過適當延長節假日公共交通運營時間,增加夜間安保人手等方式對城市夜間經濟進行創新化管理,最終形成以政府為主體推進、以市區為輔助高效協同、各部門積極協調互動、多方廣泛參與共同發力的夜間經濟公共服務格局。

第三是打造夜間經濟品牌,拓展多元消費場景。借鑒國內外主要夜間經濟城市的發展經驗,結合本地歷史文化、自然資源、人文風俗,深度挖掘地方文化內核。

第四是優化營商環境。政府可以通過降低企業準入門檻、簡化相關審批程序等多種方式,以企業、商會為經營主體,協會參與自律監管,引導夜間經濟行業健康發展。

制作:何永欣圖編:尤霏霏總審讀:朱建華

標簽: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