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快訊 > 正文

外資企業稅收流失問題研究

○國家稅務總局南京市稅務局課題組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稅收流失是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焦點,也是困擾各國政府的難點。稅收流失的存在破壞了稅法的嚴肅性,影響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也制約了國家的經濟發展。圍繞外資企業稅收流失問題,從理論到實踐進行比較系統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N市S區外資企業稅收現狀

S區外資企業稅收現狀呈現以下特征,企業數量自2019年至2021年增長緩慢;2019年至2021年排名前三的實際投資來源地主要是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中國臺灣和美國;從企業所屬國民經濟行業大類類型來看,S區外資企業主要涉及16個行業,其中企業數量排名前三的行業大類分別為批發和零售類、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和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從企業整體盈利情況來看,S區外資企業2019年至2021年凈利潤總額大幅減少,凈利潤小于零的戶數占比不斷擴大,盈利面呈明顯下降趨勢。

再從S區全行業稅前利潤率指標有效數據來看,S區連續三年稅前利潤率超過10%的企業占比極少,有多數企業稅前利潤率為負,近三年稅前利潤率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可以看出S區內企業盈利水平較低,多數企業達不到OECD數字經濟征稅方案“支柱一”10%的要求。

最后從S區特色行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和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制造業的部分企業完全成本加成率有效數據來看,三年完全成本加成率均為負的企業占比過半,多數企業未能獲得與企業職能相匹配的利潤回報。

二、外資企業稅收流失原因

S區內外資企業稅源較少主要存在以下幾點:

(一)外資企業戶數較少,行業分布較集中,盈利能力弱。S區外資企業數量增長較緩慢,行業以批發零售業為主導,盈利企業占比小,整體存在稅負貢獻率較低的特征。

(二)離岸金融中心來源地風險較大。S區內主要對外支付項目為股息紅利,除去股息紅利外,三年對外支付金額呈現下降趨勢,S區內股息紅利對外支付目的地較為集中,主要向香港等離岸金融中心進行支付。

(三)關聯受托研發企業的利潤水平整體偏低。S區內信息技術與軟件企業研發能力不斷提升,在華關聯子公司承擔越來越多的研發職能,這些跨國集團在S區設立的子公司,主要職能是為集團提供合約研發服務。

(四)單一職能高度受控企業未獲得合理利潤回報。根據利潤指標測試,S區內有部分企業是高度受控境外集團的子公司,承擔單一銷售或者生產職能,但是常年的利潤率很低,甚至出現負數,與其承擔的職能風險不匹配,未獲得相應的常規利潤回報。

三、完善外資企業稅收流失的相關對策建議

(一)加強與地方政府溝通,促進外資企業體量增長。通過外資整體行業結構分析,S區內外資企業戶數增長乏力,行業結構單一,三產比例高,先進制造業少。S區稅務機關要加強與地方黨委政府對接,特別是招商、發改、財政等部門,配合地方黨委政府做好外資招商工作,通過多渠道新媒體等模式將稅收優惠政策傳達出去,及時關注外資引入動態,加強稅收輔導敏捷度,提高稅收服務配合度。

(二)強化精準服務,逐個擊破痛點。結合S區“走出去”企業服務與管理工作,不斷強化S區服務企業職能,精準服務措施,通過實地走訪企業服務模式,打通服務外資“最后一公里”。找到S區內外資企業盈利增長緩慢的痛點,輔導企業用好用對稅收政策,比如稅收協定優惠、境外抵免、遞延納稅等政策,讓企業切實享受到稅收政策紅利,留住外資,吸引外資。

(三)著眼風險重點,開展行業專項風險應對。針對S區行業特色,開展行業專項風險行動,對特定行業明顯稅基侵蝕風險開展集中應對,以職能承擔、價值鏈分析、經濟定位與稅收貢獻為核心,對利用關聯交易、資本弱化、受控外國企業和無形資產等方式進行利潤轉移行為進行應對。通過分析發現,S區內一批受托研發企業一直處于較低的盈利水平狀態,與其承擔的單一職能風險明顯不匹配,我們通過對該類同質企業進行橫向比較分析,抓住明顯存在稅基侵蝕風險的重點企業,對其日常管理中存在的漏洞進行分析和應對,同時日后要加強稅基侵蝕風險防控力度。

(四)夯實基礎管理,提高審核質效。我們發現S區內的部分企業在享受稅收協定、關聯交易等事項中還存在一定的稅基侵蝕風險。進一步摸索對外支付合同審核、關聯交易申報數據審核、協定待遇管理、同期資料審核、非居民匯繳等特點規律,在間接股權轉讓、常設機構判定、“受益所有人”審核等問題上尋找案源突破,提升審核工作質效。

標簽: 稅收流失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