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快訊 > 正文

【熱聞】8月金融數據傳暖意:企業貸款總量增長、結構優化

經歷了7月金融數據的不及預期之后,8月金融數據傳遞出一些暖意。

人民銀行9月9日發布8月金融統計數據顯示,初步統計,8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2.43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5571億元;8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25萬億元,同比多增390億元;8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259.51萬億元,同比增長12.2%。

分析人士認為,多項政策發力之下,8月信貸數據有所修復,但在結構上存在分化;實體經濟融資需求改善,但需求動能仍然偏弱;寬信用過程主要依靠政策推動,市場自發融資需求有待進一步提振。種種跡象顯示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仍存,也印證了穩增長接續措施出臺的必要性。


(資料圖片)

信貸數據提振企業貸款總量與結構均改善

8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25萬億元,環比、同比均實現多增。

“環比較大幅度多增,符合季節性規律。但同比實現多增,則與政策進一步發力有關。”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多項政策對信貸數據產生了一定提振作用。包括:“降息”落地,人民銀行召開部分金融機構貨幣信貸形勢分析座談會,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落地,國常會部署實施19項穩經濟接續政策。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認為,8月金融數據顯示實體經濟融資需求改善,但融資需求動能整體仍然偏弱。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8月新增貸款在結構上有所分化,表現為“企業強、居民弱”。

數據顯示,8月住戶貸款增加4580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922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2658億元。

王青表示,8月居民信貸表現仍然欠佳,居民中長期貸款同比依然大幅少增,與8月商品房銷量延續同比負增長相印證;8月居民短期貸款恢復同比多增,主要原因或為銀行信貸額度充足,加大了對優質個人客戶的信貸投放力度,而近期貸款利率下行也對個人貸款需求有所提振。

“居民中長期貸款同比下滑幅度收窄,反映樓市需求邊際回暖。”周茂華判斷,居民消費需求有所回暖。

植信投資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運金說,8月下發消費券、家電補貼等刺激消費的舉措,以及短期貸款利率下行等因素起到了一定政策效果。

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8750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121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7353億元,票據融資增加1591億元。

“企業中長期貸款持續改善。”周茂華表示,一方面,這反映助企紓困、穩投資等政策效果逐步釋放;另一方面,反映國內企業對經濟復蘇前景信心在改善。

新增企業貸款在總量改善的同時,期限結構也出現明顯好轉。據王青分析,企業中長期貸款走強應主要受基建穩增長發力帶動。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快速落地,對基建配套融資需求起到較強提振作用。

多位分析人士認為,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對于企業中長期貸款的拉動效應明顯。

王運金認為,8月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支持重點項目落地取得了較顯著的政策效果。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部主管龐溟表示,首批3000億元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額度已全部完成投放,金融機構在資本金到位后加快發放企業貸款,定向精準支持開發項目投資。

“而8月票據融資新增1591億元,同比與環比均有所下降,表明居民與企業的實際融資需求開始恢復。”王運金表示。

企業債券和政府債券拖累社融貨幣供應處于合理區間

初步統計,2022年8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2.43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5571億元。

王運金認為,8月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少增,主要是受到企業債券和政府債券拖累。其中,債券市場信用恢復尚緩,信用債發行節奏仍不樂觀;8月地方政府專項債剩余額度較少,新增規模下降相對合理。銀行表外業務則一改往期收縮態勢,同比大幅多增,尤以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的增長為主。

王青認為,8月社融變化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發行節奏變化所致,并不代表寬信用取向逆轉。后期加發專項債有望啟動,專項債發行對社融的拖累效應會有所減輕。

數據顯示,8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259.51萬億元,同比增長12.2%,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2個和4個百分點。

王青表示,8月M2同比增速繼續上揚,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8月大規模留抵退稅繼續推進,退稅資金直達企業賬戶,這會直接增加企業存款,推高M2增速;二是當前基建投資發力,財政支出力度加大。

“近期居民存款增速持續處于較高水平,顯示當前居民消費信心較弱,儲蓄傾向較強。未來消費需求有待進一步提振。”王青表示。

周茂華說,從M2同比增速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來看,貨幣供應處于合理區間,繼續為實體經濟復蘇提供有力支持。

需求出現復蘇9月金融數據有望進一步回暖

王青分析,在經濟修復和政策發力作用下,9月金融數據會進一步回暖,各項貸款余額增速有望由降轉升,這是寬信用繼續推進的一個標志。

“在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行的加持下,國內需求已開啟回升通道。未來將可能逐步體現在投資與消費上。”王運金表示。

周茂華認為,從趨勢看,居民消費需求復蘇,房地產逐步觸底企穩,基建等重點項目落地等,有助于帶動國內實體融資需求逐步改善。

關于下一步的政策空間,龐溟表示,通脹仍溫和可控,貨幣政策工具箱的相機抉擇空間以及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的配合空間可以更靈活。未來,政策端應重視擴大和支持社會有效需求,貨幣政策可以更多地要配合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有效彌補有效需求不足問題。

王青認為,下一步,政策面或將在以下幾個方面發力:推動寬貨幣向寬信用有效傳導,重點是引導LPR報價下調,其中,持續下調5年期以上LPR報價是推動樓市企穩回暖、帶動居民中長期貸款修復的關鍵;督促政策性開發性銀行盡快落實新增8000億元信貸規模和新增3000億元以上金融工具,支持基建投資提速;財政政策在提振信貸需求方面也將發揮積極作用,包括財政貼息等在內的政策工具都有較大空間。

制作:何永欣圖編:尤霏霏總審讀:孫放

標簽: 結構優化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