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快訊 > 正文

天天觀察:釋放七大信號 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參考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報告(2022)》發布

訊記者陳慕媛報道8月31日,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華南技術轉移中心、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三方聯合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報告(2022)》(下稱“報告”)。報告對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的情況作了梳理總結,釋放制、源、需、橋、人、體、合七大信號,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參考。

報告提到了“制”這個關鍵字眼?;浉郯拇鬄硡^探索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三地協同等領域創新做法,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

在科技成果權屬制度改革試點方面,今年4月廣州市印發了《廣州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施辦法》,明確科技成果轉化凈收入70%以上可以獎勵給成果完成人(團隊)。

在加速粵港澳創新要素流通方面,近年來,粵港澳三地圍繞“錢過境、人往來、稅平衡”等方面加快破題,在全國率先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實施大灣區境外高端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2020年珠三角九市累計發放個稅補貼23.9億元,引進近9000名包括港澳在內等境外創新人才。

報告同時提到了“源”。高校院所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源頭供給,粵港澳大灣區擁有5所全球QS世界大學排名前100的高校,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南方醫科大學等高校有100多個學科進入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前1%,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和廣東股權交易中心探索共建全國首個區域型科技成果轉化板,吸引國內外科技成果來粵轉化,目前已推薦注冊展示科技成果270項,項目涵蓋十大戰略新興產業集群。這些都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科技成果轉化高地奠定供給基礎。報告指出,2020年,廣東省高校科研院所以技術開發、咨詢、服務方式轉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額為759858.97萬元,位列全國第三。

標簽: 科技成果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