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快訊 > 正文

環球熱點!挺過最困難時刻,中國經濟活力回來了

▲在貴州錦屏經濟開發區貴州亞獅龍體育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羽毛球生產基地,工人在搬運羽毛球。圖/新華社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2月24日,中央財辦副主任尹艷林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22年會”上表示,明年我國發展有利因素增多,經濟運行有望整體好轉。

尹艷林特別提到,疫情是當前影響經濟運行的關鍵變量,可以說我國經濟已挺過了最困難時刻。隨著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政策的落實,人流、物流將更加順暢,經濟社會生活各領域都有望加快恢復,經濟活力將得到有效釋放。

誠如所言,近三年以來,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最大不確定因素就是疫情,疫情對我國經濟造成的沖擊也是十分明顯的。如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5.9%,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僅增長了0.1%。與此同時,失業率再度呈上升趨勢,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7%,比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

不過,也要看到,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并未發生改變,市場廣闊、發展潛力大、新動能持續集聚的趨勢依然將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尤其是隨著當前奧密克戎疫情變化,我國從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出發作出防疫政策的調整優化,為經濟恢復創造了重要條件。

從統計數據看,即使受到疫情沖擊,我國高技術產業依然取得了快速發展。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11月份,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9.9%,快于全部投資14.6個百分點。

高技術產業投資快速增長,有利于優化供給結構,促進產業升級發展。而在消費領域,網上零售占比持續提升,網絡購物帶動快遞等行業較快增長,同時網絡消費、線上服務等拉動信息服務類消費也增長迅速。這些,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韌性十足的體現。

▲2022年12月20日,在阿聯酋迪拜,采購商在第十三屆中國(阿聯酋)貿易博覽會上觀看展品。圖/新華社

在此基礎上,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我國明年的經濟發展作出了提前部署,定下了“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并出臺了包含財政、貨幣、產業、科技、社會“五大政策”,以及“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等“六個統籌”。

此外,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總人數已經超過了4億人,是社會消費持續擴張的強大力量。這是我國實現《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的重要基礎,也是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構建未來以擴大內需為主的新發展格局的根本保障。

再從具體安排看,投資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力。截至今年11月底,國家發改委已審批核準106個重大項目、總投資約1.5萬億元,大大超過了去年全年90個重大項目、總投資7754億元的規模。

在外資外貿方面,今年1-11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增長9.9%,顯示出外資對我國發展的信心在進一步增強。為此,在穩外資外貿方面,也提出了要多措并舉,穩存量、擴增量、提質量,不斷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隨著這些具體步驟的落實,我國明年經濟發展無疑將獲得更加強大的推動力。

當然,考慮到疫情的反復性,如何更好地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依然是當前形勢下的首要任務。與此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當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并未減輕,投資、消費與出口的修復也需要一定的時間。

為此,要進一步激發投資的積極性,特別是要重視改善社會投資的市場預期,同時采取提高居民收入、發放消費券、改善收入分配狀況等措施挖掘消費潛力;在對外貿易方面,繼續通過改善營商環境、拓展外貿渠道等措施實現穩外貿外資的目的,進一步為經濟復蘇夯實基礎。

事實上,眾多國外機構和組織也已經紛紛上調了明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的預期。而隨著防疫政策持續優化調整,干擾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不確定性因素終將消除,各項政策合力效果逐漸顯現,可以預見,韌性十足的我國經濟必將迎來強勁復蘇。

撰稿/李長安(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

標簽: 困難時刻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