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視 > 正文

天天實時:關于新基建、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東數西算進展,發改委權威解答

9月26日上午,國家發改委就我國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了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對發布會重點內容進行了梳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交通、能源、水利和新型基礎設施取得歷史性成就

據國家發改委基礎司司長鄭劍介紹,到2021年底,我國綜合交通網總里程突破600萬公里,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79.4萬公里,光纜線路總長度達到5481萬公里,分別相當于10年前的1.3倍、1.7倍和3.7倍,水庫總庫容達到9035億立方米,形成了超大規模網絡,高鐵、高速公路、電網、4G網絡規模等長期穩居世界第一。

我國高速鐵路對百萬人口以上城市覆蓋率超過95%,高速公路對20萬以上人口城市覆蓋率超過98%,民用運輸機場覆蓋92%左右的地級市,具備條件的建制村實現通硬化路、通寬帶、直接通郵,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提高到84%左右,4G、5G用戶普及率達到87%左右。我國鐵路、公路等客貨運輸量、港口吞吐量、發電量長期穩居世界第一位。

我國高速鐵路、大跨度橋梁、特高壓輸電、三代核電、特大型水利工程、新一代移動通信、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實現跨越發展,離岸深水港、大型機場工程等建造技術邁入世界先進或領先行列。

國鐵企業完成了公司制改造,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公司成立,電力競爭性業務有序放開,電網企業更加聚焦主業。基礎設施領域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加快建立。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副司長張志華介紹,我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已取得初步成效,總體可以概括為三個“加快”。

一是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升級。從網絡設施看,過去十年,我國已建成光纖長度增長約2.7倍,移動通信從“4G并跑”到“5G引領”,實現“縣縣通5G、村村通寬帶”,下一代互聯網技術加快應用,網絡規模和應用水平全球領先。從算力設施看,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加快布局,數據中心規模達到590萬標準機架,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加快構建,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啟動建設。從空間設施看,已初步建成衛星遙感、衛星通信廣播、北斗導航定位三大系統構成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體系,具備連續穩定的業務服務能力。

二是融合基礎設施加快布局。智慧設施正在進入千行百業。立體智能交通體系加速構建,無人碼頭、自動駕駛等交通運輸新形態不斷涌現,90%以上機場實現“無紙化”便捷出行;智慧能源調度系統、智能巡檢系統等大幅提升了能源供應效率和安全保障水平;全國工業互聯網網絡、平臺、安全和標識解析體系基本建成;電子商務、遠程醫療、線上教育等民生設施加速構建,為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

三是創新基礎設施加快優化。一方面,我國已經建成體系較為完備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建設的77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32個已建成運行,部分設施邁入全球第一方陣。另一方面,我國不斷加快創新能力建設,鞏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在重點領域布局建設了200多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600多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一批國家產業創新中心,技術開發設施體系不斷完善。

未來從三個方面推動能源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

國家能源局規劃司副司長宋雯介紹,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能源生產第一大國,構建了多元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形成了橫跨東西、縱貫南北、覆蓋全國、連通海外的能源基礎設施網絡,有力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用能需求。

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力系統,發電裝機達到24.7億千瓦,超過G7國家裝機規模總和;油氣“全國一張網”初步形成,管網規模超過18萬公里,比十年前翻了一番。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突破11億千瓦,比十年前增長了近3倍,占世界可再生能源裝機總量的30%以上。水電、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和在建核電規模穩居世界第一。建成充電基礎設施約400萬臺,形成全球最大規模的充電網絡。累計建成加氫站超過270座,約占全球總數的40%,位居世界第一。非化石能源消費量占世界總量的近四分之一,居全球第一。

我國城鄉用能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十年來從22.5%提高到27%,提升了近5個百分點,人均用電量超過英國、意大利等國家。大電網覆蓋到所有縣級行政區,實現了村村通動力電,農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8%,在發展中國家率先實現了人人有電用。能源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智能電網加快建設,2021年配電自動化覆蓋率超過90%;智能化煤礦建設加速,已建成800余個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建成多個5G+智慧火電廠,生產物聯網系統覆蓋眾多油氣田;新型儲能多元化快速發展,規模超過400萬千瓦。

宋雯表示,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將重點從三個方面推動能源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

一是加大新型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穩步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西南水電基地以及電力外送通道建設,可再生能源電量輸送比例原則上不低于50%。推進一批水電、核電重大工程建設,2025年常規水電、核電裝機容量分別達到3.8億、0.7億千瓦左右。深入實施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推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CCUS)示范應用。優化充電基礎設施布局,推動新能源汽車與電力系統融合發展,鼓勵開展有序充電、電動汽車向電網送電(V2G)等技術應用示范。

二是強化能源安全保供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提升網間電力互濟能力,到2025年西電東送能力達到3.6億千瓦以上。增強油氣供應能力,完善原油和成品油長輸管網體系,加快天然氣管網建設和互聯互通,拓展西氣東輸、川氣東送等干線通道及南北聯絡線,2025年全國油氣管網規模達到21萬公里左右。建設山西、蒙西、蒙東、陜北、新疆五大煤炭供應保障基地,夯實煤炭煤電兜底保障基礎。

三是推動能源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加快建設智慧能源系統,開展電廠、電網、油氣田、油氣管網、煤礦、終端用能等領域智能化升級;建設智能調度體系,實現源網荷儲互動、多能協同互補,以及用能需求智能調控,著力提升能源系統效率;建設智慧能源平臺和數據中心,推進“智慧風電”“智慧光伏”等示范工程建設。

東數西算: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建設方案均進入深化實施階段

張志華介紹,2022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等部門,啟動實施了“東數西算”工程,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等8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設立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正式拉開了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的大幕。半年多來,我們按照既定部署加快推進,“東數西算”工程初見成效。

目前,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建設方案均進入深化實施階段,起步區新開工數據中心項目達到60余個,新建數據中心規模超過110萬標準機架,項目總投資超過4000億元,算力集聚效應初步顯現。特別是,西部地區數據中心占比穩步提高,全國算力結構逐步優化。

另一方面,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方面,充分運用中央預算內投資、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地方政府專項債等,支持建設國家算力樞紐和數據中心集群建設。同時,鼓勵和支持各地出臺電力、網絡、用水、用能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特別是在綠色能源使用方面大膽探索、創新方式,保障國家算力樞紐順利建設。

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立體化推動“東數西算”工程,重點強化四個協同。

一是強化重大工程項目與配套政策的協同。進一步加強數據中心工程建設與用網、用地、用能、用水等配套政策同步落實,推動重大工程項目盡早建成應用。

二是強化多種政策工具間的協同。統籌用足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各類金融工具、單列能耗等政策手段,支持國家算力樞紐和國家數據中心集群早日發揮作用。

三是強化國家算力樞紐與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體系的協同。在已布局國家算力樞紐基礎上,統籌推進算力供給站、網絡試驗線、算力調度網、數據要素場、安全防護盾的一體化建設,構建覆蓋全國、多層聯動的算力網絡體系。

四是強化數據中心建設與算力產業發展的協同。以國家算力樞紐和數據中心集群為引領,在規模化集聚算力和豐富場景應用的基礎上,推動產業上下游協同發展,共同打造計算產業生態體系。

標簽: 基礎設施建設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