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視 > 正文

中國小微企業經營逐步走向正常-環球訊息

5月18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北京大學企業大數據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螞蟻集團研究院和網商銀行小微觀察站共同發布了《中國小微經營者調查2023年一季度報告暨2023年二季度中國小微經營者信心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調研了11000多名各行各業的小微經營者,所收集的信息包括小微經營者的經營、融資需求以及對未來的預期等情況。結果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小微營業逐步走向正常,融資成本持續降低,對二季度信心指數創一年多以來新高,數字化程度也在不斷提升。雖然對小微經營不利的疫情相關因素出清,經營成本壓力和市場需求不足依然困擾著小微經營者。受成本壓力影響,小微經營者對成本減免政策訴求相應升高。

一季度改善明顯,對二季度信心創新高


(相關資料圖)

“三年了,大理旅游終于再次‘人從眾’。人氣火,民宿、酒店、餐廳的裝修需求自然就多。開年訂單量就漲了20%。”大理的涂料商家向長周表示,行情好時加速跑,才能把錯過的時間追回來。目前,他已經向銀行貸了款,備貨迎旺季。

經過2022年四季度疫情防控等政策調整,疫情相關擾動因素集中出清,小微實際經營情況也達到2021年一季度以來最好的狀態。2023年第一季度調研顯示,僅37.6%的小微經營者仍經歷某種程度的關門和停業。

這一比例較2022年第三、四季度的45.9%和61.7%分別大幅下降8.3和24.1個百分點。此外,一季度凈利潤率扭轉了先前近兩年的持續走低趨勢,達到1.2%。小微經營者現金流維持狀況環比、同比均有所好轉,平均為2.6個月,現金無法維持的比例收縮約5個百分點,從上季度的16.0%改善為11.1%。

與此同時,隨著春節后市場需求增加,消費復蘇的暖流涌動,小微信心指數也步入樂觀區間。2023年一季度小微經營者的實際經營表現指數為40.1%,達到過去十個季度以來的最高值,疫情結束對于小微企業的經營有顯著正向影響。2023年二季度的小微經營者信心指數上升至50.3%,是自2021年第四季度之后首次回升至榮枯線以上。

從分項指標來看,小微經營者對于市場需求、營業收入和雇員規模的預期均為積極正向,特別是對前兩者的信心穩在樂觀區間,但對成本的預期較上季度稍有下滑。在小微經營者內部,不同注冊類型、不同規模的小微經營者的預期存在差異。總體而言,公司制、規模較大者的預期優于個體戶、規模小的企業。

“小微企業占中國市場主體的90%,其經營情況,是體現經濟復蘇的溫度計與晴雨表。小微不論是信心還是實際經營都穩步向好,一掃陰霾,開了個好頭。”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講席教授、北京大學企業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張曉波表示,我們能看到,小微企業經營呈現出復蘇的趨勢。但是,實際經營表現仍有待改善,市場需求不足是最重要的制約因素。小微企業大部分分布在服務業,我們期待看到提振內需消費的政策相繼發揮作用。

需求不足、成本高是主要壓力來源

調研顯示,一季度小微經營者所面臨的經營壓力主要來自經營成本壓力和市場需求疲軟或市場競爭激烈帶來的壓力,且占比有所攀升。具體來看,小微經營者中感受到成本壓力的占比為 43.9%,較上季度上升5.8個百分點;而感受到市場需求疲軟和市場競爭所帶來壓力的小微經營者的比例更明顯增加,從上季度的38.9%上升至46.9%。

就經營成本壓力來看,一季度,租金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壓力仍然是小微經營者成本壓力的主要來源,占比分別為53.9%和42.9%,且較上季度均有所攀升。此外,營銷成本上升至本調查開始(2020年第三季度)以來的最高值,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場復蘇后競爭的加劇。

可喜的是,政策不確定性造成的壓力占比大幅下降,從上季度的峰值31.3%下降至14.4%,為調查開展以來11個季度的最低值。

針對小微企業的發展,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事、深圳市原副市長唐杰表示,調查報告當中給出了相關數據,小微經營者以“80后”、“90后”為主。可以預見,未來很快會是“00后”。值得注意的是,一個小微可以帶動4個人的就業。中小微經營者未來可能成為新一輪就業的重要支撐之一。在人口已經達到拐點但就業仍然困難的當下,政府應該尤其注意對于小微企業政策支持。

在螞蟻集團研究院院長李振華看來,在疫情政策放開、政策支持、市場需求逐漸恢復的情況下,中國的小微企業具有非常強的彈性和韌性。數字化是一個很重要的變量,五成以上小微在不斷嘗試新的運營方式、拓展新的市場來實現增長。平臺企業應該對他們給予更多的支持和關注。

對成本減免的政策訴求強烈

自2020年以來,各級政府為促進復產復工、助力小微經營紓困解難,實施了多種措施。2023年第一季度,小微經營者反映的各類扶持政策總體覆蓋率為43.8%。

小微經營者最主要的政策訴求為金融支持(50.7%)和成本減免(46.7%)。隨著2022-2023年末年初疫情防控的平穩轉段,防疫管理優化與醫療資源供給不再成為小微經營者的主要政策訴求。與上一季度相比,小微經營者對各類政策支持的訴求強度均有所上升。其中,小微經營者對成本減免與稅收支持兩類政策訴求上升幅度最大,或與小微經營者面臨的成本壓力增大有關。

此外,2023年第一季度,小微經營者對外融資需求較上季度顯著收縮超過10個百分點,從69.9%下降至58.5%,這可能與小微經營好轉有關。就有融資需求的小微經營者而言,其融資的主要用途以滿足日常運營流動資金需求為主,占45.9%,但這一比例較上一季度下降5.3個百分點,說明現金流情況在改善。可喜的是線上線下(300959)利率持續走低。貸款申請和獲得的途徑仍以線上為主,貸款獲得的平均額度顯著高于上季度及2022年同期。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院長趙晶表示,從中小微企業對于貸款需求的調查看,銀行類貸款為9%,呈現總體平緩趨勢。大企業做貸款有地產股權等質押物,但是小微是沒有的。大數據風控、通過技術建立小微信用評級是一條路子,讓更多長尾中小微企業受益。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3月末,銀行業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5.9萬億元,同比增長25.8%。普惠型小微貸款呈現量增、面擴、價降的趨勢。網商銀行行長助理彭博表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讓低成本的資金流向薄弱地帶、空白地帶,是金融機構持續發力的方向。

“最近我們也看到阿里云等平臺已經在大幅度降低公共服務價格。”在商務部研究院電子商務研究所副研究員洪勇看來,基礎設施需要大型企業提供,降低價格之后才能夠更好為中小企業數字化減負。應該花大力氣發展平臺經濟,因為平臺經濟會給中小企業提供非常好的發展機會。

標簽: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