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房產 > 正文

四川:構建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為主導的雙循環格局

從新中國成立以后的歷史來看,四川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取決于四川在國家經濟布局中的戰略地位,離不開四川在國家產業鏈供應鏈中的分工角色。

當我國制造業規模和門類都躍居世界第一之后,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實現制造業從“大”而“全”到“強”的跨越,需要構建以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為主導的雙循環格局。四川作為經濟大省、資源大省、產業大省,有資源優勢,有產業支撐,應服務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主動適應雙循環格局,圍繞“雙碳”目標,補短板、填缺口、做大貢獻。與此同時,拓展自身經濟發展空間,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扛起穩定經濟增長的政治責任。

四川天然氣開發有資源和技術優勢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抓住“超級全球化”機遇,積極參與全球大分工,構建了以國際大循環為主體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形成了國民經濟基礎支撐——能源、制造業高端引領——芯片、人民生活改善需求——糧食,對國際市場尤其發達經濟體的高度依賴,對我國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帶來極大隱患,甚至可能嚴重威脅整個國民經濟安全。目前在歐洲爆發的地緣政治沖突,使石油天然氣成為制裁與反制裁的武器,天然氣價格輪番暴漲,更使我們警醒:能源與糧食開關掌握在別人手里是被動的、危險的。

作為天然氣資源大省的四川,責無旁貸地要認真落實中央“統籌發展和安全”戰略部署,抓住中央加快推進交通、能源、水利等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機遇,采取有效措施,依托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優先加快天然氣開發,加快天然氣加工業發展,以補國家產業鏈、供應鏈上的短板,解國家發展安全之憂。只有先把能源的飯碗端穩端牢,高質量發展才有堅實的基礎。

四川具有全國首屈一指的天然氣(頁巖氣)資源優勢。剛剛完成的四川省頁巖氣資源調查評價報告表明,四川盆地天然氣(含頁巖氣)總資源量40萬億立方米(其中頁巖氣資源量27.5萬億立方米),約占全國總資源量的三分之一。其中技術可開發量近10萬億立方米,經濟可開發量5萬億立方米。2021年四川生產天然氣(頁巖氣)484億立方米,僅次于陜西居全國第二位。其資源條件足以支撐四川建成全國最大的千億級天然氣(頁巖氣)生產基地,彌補我國天然氣需求缺口,并部分替代石油供應短板。

四川具有天然氣(頁巖氣)勘探開發的全部工程技術與裝備。四川是國家最早布局的天然氣重點勘探開發區域之一,先后布局和引進了一批天然氣鉆采、鉆具、壓裂、輸送及井場設備,如宏華鉆機,是國內最大生產和出口鉆機制造企業。這些企業的發展,可以使四川天然氣(頁巖氣)的開發不被任何外部影響制約。同時,天然氣的勘探開發,還可以帶動四川裝備制造業的發展。

天然氣加工應用產業市場增值空間巨大

天然氣作為清潔、便捷的基礎能源、化工原料和飼料添加原料,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和增值鏈,可以使四川天然氣產業從千億級的能源產業躍升到萬億級的加工業。

天然氣制單細胞蛋白飼料。我國糧食生產量連續多年保持在6億噸以上,確保了口糧安全。但我國近幾年進口糧食仍然大幅度增長,主要是飼料用糧。其中第一進口大類是大豆,年進口量1億噸左右。為降低對進口大豆依賴,近幾年農業農村部采取多種措施鼓勵農民種植大豆,以及在飼養業中降低豆粕添加。由于比較效益不高,至今收效甚微。

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歐美國家開發出天然氣制單細胞蛋白技術,其蛋白含量高達80%以上,包含18種氨基酸,是非常優良的飼料蛋白質來源,完全可替代豆粕。天然氣制單細胞蛋白工藝,主要消耗天然氣,其余是空氣和水,資源耗費少,天然氣為原料消費,無碳排放。四川依靠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引進技術和資金,建設千萬噸級規模的天然氣蛋白,不僅可以填補我國飼料蛋白缺口,大幅度降低對外大豆依賴和國際市場大豆價格,還可為四川培育一個千億產值的產業,將天然氣的價值貢獻提高到6元/立方米。

天然氣液化加工。天然氣的氣態與液態,本是僅有相態的變化,其加工技術非常成熟,沒有其他附加值的提升。但由于液化天然氣LNG更具儲存與運輸的便捷,因此LNG具有比管道天然氣更高的市場價格。我國進口天然氣三分之二是以LNG形態進口,2021年進口量近8000萬噸,增長19.1%,但進口金額卻增長了90.4%。按照四川管道天然氣門站價2.14元/立方米、每噸LNG消耗1500立方米天然氣計,加工液化氣可使每立方米天然氣的市場價值達到5元以上。四川替代全國LNG進口需求消耗天然氣1100億立方米,可實現加工收入5500億元。

天然氣燃機發電。在現代主流清潔發電方式中,水核風光發電,都有缺陷。水電受資源約束,具有巨大的豐枯矛盾,使其難以全天候提供滿發服務。風光發電雖然綠色,但其間隙發電方式,既影響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也降低了自身利用效率。現在業界提出的補救辦法是增加儲能設施。但現實技術成熟、相關部門鼓勵的抽水儲能和鋰電池儲能,受資源約束和成本約束,難以大規模應用。核電雖然發電負荷穩定、清潔,但也因安全性和地域限制,難以成為普遍發展的發電方式。

目前被業界忽略的天然氣發電是成本最低、最可持續利用的調峰發電方式。它具有發電負荷調節余量大、起停快、投資省、用地少、成本較低、碳排放較煤電少的優點,是目前發達經濟體普遍采用的低碳能源和成本可接受發電方式。根據IEA(即國際能源署)發布的2021年全球發電方式中,燃氣發電占全部發電裝機的22.5%。美國發電裝機中,燃氣發電占比38.3%,遠超過煤電、核電,是最主要的發電方式。即使天然氣資源極度貧乏的歐洲,其燃氣發電占比也達20%左右。我國的燃氣發電占比僅1%左右,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在實施“雙碳”目標過程中,煤電將逐步萎縮至淘汰,能替代煤電穩定電網負荷的,唯有燃氣發電。四川具有全國一流的燃機發電成套裝備制造能力。東方電氣集團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50MW重型燃機已成功實現滿負荷試驗運行,加上充足的天然氣(頁巖氣)資源,四川具有發展燃氣發電的充分必要條件。應通過優化布局、實施井口氣價、鼓勵上網等措施加大推廣力度。1立方米天然氣可發5千瓦時電,天然氣的附加值比單賣天然氣增加1元。燃氣發電替代燃煤發電,才可有效支撐四川光伏和風電資源的更大規模開發。

利用四川天然氣和硫、磷、鋰、氟資源集成優勢,發展填補國家或四川空白、具有顯著競爭優勢的化工復合新材料。如新能源電池材料磷酸鐵鋰、六氟磷酸鋰,紡織、橡膠助劑、醫藥中間體二硫化碳,柔性顯示屏基材含氟聚酰亞胺,電子制造急需的高純無機酸——氫氟酸、鹽酸、磷酸、硫酸、硝酸等。

優先加快天然氣開發的政策建議

支持四川自然資源的多元化、混合所有制開發。優先支持剛組建的四川省自然資源投資集團全面牽頭或參與四川頁巖氣和戰略性資源勘探、開發,以聯合勘采確保資源落地,為川所用;以聯合勘采引入行業龍頭企業,確保資源高效開發利用;以聯合勘采多元引進社會資本,加快開發進度,分散前期工作風險。

加大力度組建相關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優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產學研用合作研發創新平臺,保持天然氣(頁巖氣)及相關產業在開采、加工、應用領域的技術領先優勢。四川有全國一流的大學和科研單位,如四川大學、四川輕化工大學、晨光化工研究院、西南化工研究院、成達工程公司等,在相關領域擁有全國領先的技術研發優勢。

規劃建設一批天然氣加工產業園區。優先支持天然氣及綜合資源富集地的川東北建設一批特色產業園區,選址地應注重多種資源富集、多種要素配套、產業成本有特別的競爭力,使其成為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四川五區協同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水平建設的新增長極。

標簽: 四川構建產業鏈供應鏈 雙循環格局 四川盆地天然氣 天然氣資源優勢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