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快訊 > 正文

解開“貸款難” 與“放貸難”之“結”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問計

張煒

近年來,普惠金融呈現蓬勃發展之勢,涉農信貸投放持續增長,但仍存在農民“貸款難”與銀行“放貸難”并存的現象。一邊是農民“貸款難、貸款貴、貸款慢”的問題繼續有待解決,想貸款貸不到;另一邊不少農信機構卻面臨信貸資金貸不出去的尷尬,有效信貸需求不足。兩“難”并存,導致“三農”金融可得性不足。

“三農”及小微企業“貸款難、貸款貴、貸款慢”的問題長期存在,是經常可聽到的基層呼聲。特別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商業銀行發放貸款的意愿與“三農”領域的實際需求存在差距。有的農戶即便獲得了貸款,但存在利率高、貸款期限短等問題,不能及時有效地滿足生產經營需要。為此,監管部門再次出臺《關于銀行業保險業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大對涉農金融內部資源傾斜力度。針對涉農經營主體的融資需求特點,創新差異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發展首貸、信用貸以及中長期貸款,提升涉農金融數字化服務水平。

在監管部門的引導下,普惠金融近年來實現較快發展,農信機構也回歸本源、專注主業,把經營重點放在服務鄉村振興上,針對“三農”及小微企業量身定制的信貸產品與服務越來越豐富。但由于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差、誠信體系不完善等原因,農信機構投入成本高,投入意愿依然不足,導致農民“貸款難、貸款貴、貸款慢”仍是較為突出的問題。

與農民“貸款難”并存的是銀行“放貸難”,在當前經濟形勢下,銀行“放貸難”問題特別突出。首先,貸款有效需求不足是金融機構普遍遇到的問題。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5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36萬億元,同比少增5418億元。5月貸款同比大幅少增,除了一季度信貸投放集中靠前發力的原因之外,與二季度宏觀經濟修復力度穩中放緩有一定關系,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受到一定影響。相關專家指出,5月末,票據轉貼利率與同業存單收益率利差擴大,預示著信貸景氣度有轉弱跡象。3月以來,大型銀行和城商銀行票據直貼利差有所收縮,意味著中小企業融資需求意愿也在走弱。因而,加強逆周期調節在當前備受關注,亟須出臺政策進一步提振企業資金需求。

近年來,大型銀行服務重心持續“下沉”,給農信機構的客群拓展和存量客戶運營帶來影響。大型銀行擁有資金成本、金融科技等方面的優勢,在授信額度、貸款利率及綜合服務能力等方面吸引優質客戶,并通過服務觸角持續“下沉”來不斷拓展新市場及新客戶群體。相比之下,農信機構的經營立足本地業務,有的由于金融科技建設尚處于比較初始的狀態,數據質量與數量均不足,無法及時獲知客戶的經營狀態,不僅拓客難,而且存量客戶逐漸流失。農信機構遭遇的“放貸難”,尤其表現為優質客戶、優質項目缺失。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大型銀行為了爭搶優質客戶資源,以低于成本的貸款利率“掐尖”,導致底層創業階層或不符合大型銀行貸款準入標準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期待農商銀行和農信社也以同樣低的貸款利率提供融資支持。而農信機構難以承受存貸利差倒掛帶來虧損的不可持續風險,絕大多數信貸投放“談不攏”,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貸款難”與“放貸難”。

農民“貸款難”與銀行“放貸難”并存,不利于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也對農信機構自身改善經營狀況不利。“放貸難”與“貸款難”在農村并存,說明信貸資源向“三農”和小微企業輸送過程出現梗阻,需要多方面協同發力共同解決,包括發揮財政的力量,健全風險補償和分擔機制,為農戶及小微企業獲得貸款提供更多支持和便利。

打破“貸款難”與“放貸難”并存,關鍵是要增強“敢貸”信心、激發“愿貸”動力、夯實“能貸”基礎、提升“會貸”水平。對農信機構來說,需要多從自身尋找原因,通過業務經營轉型與金融科技應用,從改進“放貸難”入手,致力于緩解農民“貸款難”。要完善內部績效考核激勵、評價、獎懲、問責體系,適當提高免責和減責比例,形成更有效的正向激勵機制,鼓勵開展“三農”及小微客戶拓展與產品創新,引聚更多金融“活水”滴灌鄉村振興。同時,建立健全風險防控體系,更好地運用金融科技手段,打破信息不充分、不對稱等難點,盡力清除導致農民“貸款難”的“痛點”,培育、激活、提升信貸有效需求。

標簽: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