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快訊 > 正文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全國第一


(相關資料圖)

訊(記者劉麗媛)8月8日上午,“努力推動江蘇在高質量發展中繼續走在前列”系列主題發布會“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專場新聞發布會舉行,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江蘇的制造業增加值、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數量等均居全國第一,制造強省建設步伐加快,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省工信廳副廳長徐軍用6個字概括了我省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一是全,基本形成基礎雄厚、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實現31個制造業大類全覆蓋;二是大,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37.3%,居全國第一,機械、電子、輕工、冶金、石化5個行業年營收超萬億元;三是優,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提升至91.9,連續三年全國第一,10個集群入圍全國45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數量全國第一,集成電路、船舶海工、工程機械等多個細分領域產業鏈條完整,規模全國第一;四是新,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到41.1%、49.6%。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涌現,全國15%的領跑技術分布在江蘇,1/5的高技術產品出口來自江蘇制造;五是融,兩化融合發展水平66.4,連續八年全國第一,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產值占比達到11%,今年有1.5萬家企業啟動實施智改數轉項目,產業數字化加速發展;六是專,配套能力強的優勢進一步凸顯,今年新增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95家,總數達到1504家,數量躍升至全國第二位。

徐軍表示,持續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從長期看奠定了江蘇產業雄厚基礎和持續不斷創新發展的潛力,從短期看則在嚴峻復雜形勢面前促進工業經濟保持了回穩向好的態勢。今年上半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3%,高于全國、好于周邊,特別是新三樣出口增長29.6%、總量全國首位,工業壓艙石作用進一步顯現。

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核心是制造業。今年6月,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加快建設制造強省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也是我省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具體行動。《行動方案》明確了加快建設質量效益領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強省這一目標,提出了江蘇要成為制造強國重要支柱、先進制造戰略重地、產業科技創新高地的3大戰略定位,以及集群筑峰、創新強基、高端躍升等8大行動等27項舉措,將有力推動全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為江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走在前、做示范奠定堅實物質基礎。

高質量構建產業智能化、融合化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除了厚植實體根基,還要搭好“數字基座”,推動數字經濟與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推動企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是江蘇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動作為,也是打造‘數實融合第一省’的關鍵之舉。”徐軍說。今年以來,省市協同啟動1.8萬家企業免費“智改數轉”診斷工作,上半年,1.5萬余家企業實施“智改數轉”項目建設,新培育星級上云企業近4000家。

如何進一步帶動面廣量大的中小企業數字化升級?我省提出,深入推行“智改數轉”標準宣貫,力爭今明兩年完成規上工業企業免費“智改數轉”診斷全覆蓋,編制40條產業鏈“智改數轉”指南,推廣典型應用場景和案例600個以上,初步解決中小企業“不想轉、不敢轉、不愿轉”難題。同時,全力構建“智改數轉”推進體系,支持中小企業通過設備和業務上云、廣泛應用“小快輕準”的軟件系統,實施數字化單項應用改造。

今年以來,省市聯動推動南京、無錫、蘇州軟件名城發展和工業軟件自主創新,各地高標準建設一批國家和省級大數據、區塊鏈、車聯網等先導區,蘇州加快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隨著全省數字產業集聚發展生態愈發完善,上半年,全省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約1.9萬億元,同比增長7%,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實現業務收入約6500億元。

“不斷深化數實融合,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還需做強做優新興數字產業,持續壯大數字經濟規模;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增強數字經濟核心競爭力;探索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激發數據要素價值活力。”省發改委副主任高清說。

標簽: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