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視 > 正文

“疤痕”愈合信心漸增 下半年經濟有望穩健復蘇

記者 李明會 冉學東 青島報道

“中國經濟當前的挑戰主要是需求不足,增長乏力和預期下行,但隨著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尤其是在消費領域的各項利好政策的出臺,中國經濟將會進入穩健復蘇階段。”8月5日,在恒昌高端財富論壇上,與會專家對于當前中國經濟前景和下半年資產配置持樂觀態度,資本市場受寬松貨幣政策和經濟復蘇影響,將維持震蕩態勢,結構性機會較多。


(資料圖片)

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宗良在發布恒昌《2023下半年宏觀經濟展望及資產配置策略指引》(下稱《指引》)時表示,全球經濟下行風險進一步增大,全球貨幣周期逐漸迎來拐點。中國經濟增長動能有望增強,經濟復蘇的斜率或將修復,貨幣政策仍將保持穩健寬松基調。在此背景下,全球大類資產走勢將呈現明顯變化,A股大概率震蕩回暖,結構性行情依然是主要演繹方式。

“疤痕效應”拖累內需

中國經濟目前遇到一定的困難,主要是兩方面的壓力,一方面是由于三年疫情引發的“疤痕效應”對需求產生了較大的破壞,由此導致房地產行業出現一定困難,表現為居民對未來的收入缺乏信心,這一點表現最為明顯的是從去年開始到今年前半年,居民超額儲蓄大增,不論是普通居民還是民營企業家,都把購買力和消費能力儲存起來,導致國內需求不足。所以,未來最重要的是增加居民和民營企業家的信心。

《指引》認為,總需求較弱是目前經濟運行的突出矛盾,具體表現為商品消費特別是可選耐用消費恢復較慢。上半年商品零售總額增速為6.8%,2022年到2023年兩年平均增速僅3.4%,房地產恢復較弱,拖累家居消費表現。

“消費不是刺激出來的,是居民收入和就業的函數,只有增加就業才能讓消費逐步復蘇。”在論壇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家高端智庫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發表演講時指出,消費偏慢主要與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和信心不穩有關。我國居民消費傾向有下降趨勢,儲蓄動機明顯增強。

今年上半年,全國人均消費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65%,仍低于疫情前水平。

與此同時,今年上半年房地產景氣低迷,制約房地產投資復蘇,一季度房地產短暫恢復后,4月份再度回落,居民對于房地產預期沒有出現根本好轉,銷售市場低迷。

而另一方面,國際需求也逐漸走弱,出口面臨較大壓力,前四個月我國產業升級明顯,對東盟和俄羅斯的出口增長較快,但是自5月份以來,壓力再次出現。

以上因素導致上半年物價低位徘徊。今年上半年,CPI漲幅為0.7%,食品和能源價格下行,這也是物價下跌的結構性因素,尤其是豬肉價格下行帶動其他食品價格下行,而物價下行的內在原因則是需求不足。

資產價格緩慢修復

自今年7月份以來,從中央到地方,政策“禮包”齊發,促發展、穩經濟、強信心。

宗良認為,隨著經濟持續修復以及宏觀政策進一步發力,消費方面有望延續復蘇態勢,而投資將保持平穩增長。考慮到疫情影響下的“疤痕效應”,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的回升仍需時間。基建投資仍是當前恢復經濟和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有望保持較快增長;制造業投資增速將放緩,但高技術和裝備制造業投資仍將是重要支撐;房地產投資仍將處于負增長區間。外需方面,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壓力增大,中國出口增長面臨一定壓力。總體上,預計中國全年GDP增長在5.4%左右,能夠實現5%左右的增長目標。

樊綱表示,盡管多重因素挑戰中國經濟增長,但通過國際對比,可以看到中國經濟的韌性與亮點。當世界面臨高額通貨膨脹時,中國價格相對較平穩;當其他國家面臨貿易逆差時,中國仍是順差;當其他國家面臨匯率貶值時,中國匯率相對穩定。同時,中國金融系統整體較穩健,而智能汽車新賽道、新能源技術與設備、人工智能、數字經濟與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生物醫藥、城市群的發展等新興產業有望成為未來經濟新的增長點。

宗良認為,中國經濟具有巨大的發展韌性,經濟潛力將被激發,基本面長期向好的趨勢是確定的。2023年下半年,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壓力加大,中國出口增長面臨壓力,中國經濟恢復將更多依賴內需。

2023年下半年,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緊縮步伐放緩或停止,全球流動性面臨拐點,全球股市短期內仍將處于上行通道。但全球不確定性和低增長前景仍存,股市上行動力不足,或將維持震蕩格局。A股則受經濟持續恢復程度、貨幣環境延續寬松以及外部因素擾動減弱等因素影響,維持震蕩態勢,但結構性機遇猶存。而私募股權投資領域可繼續關注以硬科技、新能源、創新醫療(002173)“三輪驅動”為代表的高景氣、高增長、高確定性賽道。

“7月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及‘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這一表態)有助于提振資本市場信心。”宗良如是說。

標簽: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