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快訊 > 正文

加計抵減擴圍!先進制造業迎來減稅利好

記者張智北京報道

為切實減輕經營主體的負擔,近日,又一項聚焦先進制造業的稅收優惠政策落地。


【資料圖】

9月6日,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布《關于先進制造業企業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的公告》(下稱《公告》),宣布自2023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允許先進制造業企業按照當期可抵扣進項稅額加計5%抵減應納增值稅稅額。

據稅務部門人士介紹,增值稅是我國第一大稅種,加計抵減涉及的是增值稅的進項稅,指的是納稅人在當期可抵扣進項稅的基礎上,再按照一定的比例抵扣一部分進項稅,即減少企業應交增值稅額,幫助企業提高現金流水平和盈利能力,是國家為扶持企業發展而給予納稅人的稅收優惠政策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加計抵減政策僅應用于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納稅人,加計抵減比例分別為5%和10%,這還是首次將先進制造業納入加計抵減優惠政策范圍內。

中國財政預算績效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張依群對《》記者表示,繼續擴大先進制造企業增值稅抵扣額度,在現有增值稅加計扣除基礎上再加計5%予以抵減,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有助于進一步增強先進制造業競爭力,增加自主研發創新能力,加快推動我國新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產業加速發展,提升我國先進制造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和國際影響力。

加計抵減擴圍

按照《公告》,先進制造業企業按照當期可抵扣進項稅額的5%計提當期加計抵減額。按照現行規定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的進項稅額,不得計提加計抵減額;已計提加計抵減額的進項稅額,按規定作進項稅額轉出的,應在進項稅額轉出當期,相應調減加計抵減額。

抵減前的應納稅額等于零的,當期可抵減加計抵減額全部結轉下期抵減;抵減前的應納稅額大于零,且大于當期可抵減加計抵減額的,當期可抵減加計抵減額全額從抵減前的應納稅額中抵減;抵減前的應納稅額大于零,且小于或等于當期可抵減加計抵減額的,以當期可抵減加計抵減額抵減應納稅額至零。

未抵減完的當期可抵減加計抵減額,結轉下期繼續抵減。

由于這項優惠政策實施期限回溯至今年1月1日,《公告》也明確,先進制造業企業可計提但未計提的加計抵減額,可在確定適用加計抵減政策當期一并計提。

值得注意的是,加計抵減政策也有一些不適用條件。

比如,先進制造業企業出口貨物勞務、發生跨境應稅行為不適用加計抵減政策,其對應的進項稅額不得計提加計抵減額。先進制造業企業同時符合多項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的,可以擇優選擇適用,但在同一期間不得疊加適用。

這是我國促進先進制造企業創新的又一重要舉措,相當于直接減少了先進制造企業的營業成本。對于盈利企業和虧損企業都有重要幫助。

當前,減稅降費已經成為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著力點。

國家稅務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9279億元,有力減輕了經營主體負擔。制造業及與之相關的批發零售業占比最高,累計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3818億元,占比41%。

減稅政策或繼續加碼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此次減稅政策的出臺釋放出積極信號,充分凸顯了國家對先進制造業的重視程度。

據稅務部門相關人士介紹,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大科技創新稅收支持力度,實施了一系列針對性強的稅收優惠政策,比如對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實施集成電路和軟件企業所得稅優惠,加大先進制造業增值稅留抵退稅力度,對技術成果投資入股實行分期納稅或遞延納稅等,形成了一套覆蓋范圍廣、優惠力度大、涵蓋企業創新全流程各環節的稅收優惠政策體系。

按照預測,進入下半年,更多財政支持政策接續出臺。

財政部9月5日消息,為鼓勵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促進科技進步,財政部、商務部、稅務總局發布關于研發機構采購設備增值稅政策的公告,繼續對內資研發機構和外資研發中心采購國產設備全額退還增值稅。政策執行至2027年12月31日。

不過,在行業內人士看來,在支持先進制造業發展方面,在財稅政策選擇上還有較大回旋余地。例如,針對重點先進制造業給予一些階段性稅收減免,給予制造業融資一定的貸款貼息,通過政府投資基金支持制造業的發展等。

“對先進制造業而言,更多政策或集中在適量減稅,設立政府產業發展基金,放開對民營企業限制,鼓勵大中型民企投資高端技術產業,對科技人員技術轉讓、成果轉讓等減征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這些可能是階段性的,從而起到加速推動發展的作用。”張依群對本報記者表示。

標簽: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