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銀行 > 正文

銀行三年、五年定期存款利率倒掛 這種“常識”正在被打破

一般而言,存款期限越長,相應的利率也會越高。而在利率下行周期中,這種“常識”正在被打破。

近期,不少銀行三年、五年定期存款利率出現了倒掛。如五大國有銀行中,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都出現了上述情況。

其中,工商銀行、農業銀行與中國銀行,整存整取三年存款利率最高能達3.15%,而五年則為2.75%。

三年期、五年期存款利率倒掛

“3年利率上浮,5年沒上浮。”工商銀行一家支行的客戶經理介紹,央行的基準利率是整存整取三年期和五年期均為2.75%。目前該行3年定期,存款1萬元以上利率上浮后能達到3.15%,但五年期沒有上浮,利率為2.75%。

除了工商銀行外,在國有大行中,農業銀行與中國銀行整存整取三年存款利率最高同樣為3.15%,而五年則均為2.75%。

“利率下行,現在不鼓勵存五年。”建設銀行一客戶經理介紹,該行1萬以上金額,三年定期存款利率為3.15%,五年上浮后利率為3.05%。

目前,五大國有銀行中,僅交通銀行沒有出現倒掛情況。該行一名客戶經理介紹,三年期、五年期存款利率均為2.8%。但如果是行外資金轉入,5萬以上金額三年定期最高能達3.4%,五年為3.45%。

對于倒掛現象,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不同銀行對自己負債結構有不同的安排。同時也反映出銀行對長期利率走勢的判斷,銀行認為接下來利率可能會呈下降趨勢,長期存款就會少吸收一些。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金天表示,利率市場化以來,自身的資產負債結構日益成為影響各銀行機構存款產品定價策略的重要因素,即不僅要考慮到存貸款之間的規模匹配,還要考慮到二者在期限和定價結構上的匹配。獲取五年期存款的需求不大,就沒有必要為獲取這部分資金來給出更高報價。

“利率下行周期中,銀行降低期限溢價是為了鼓勵居民縮短存款期限,降低自身的長期負債成本。”一家股份制銀行負責人曾表示。

上述負責人提到,理論上講,在利率上行周期中,銀行會給出較高的存款期限溢價,提前鎖定整體利率較低的長期存款。相反,在利率下行周期中,銀行為了防止居民提前鎖定長期收益,會降低存款期限溢價,通過“借短放長”,降低自身的負債端成本,提升存貸款利差的整體水平。

長期存款營銷動力減弱

連續三個月“按兵不動”后,5月LPR迎來下調。

5月20日,央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布,最新一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為:1年期LPR為3.7%,與上月持平,5年期以上LPR為4.45%,較上月的4.6%下調15個基點。

這是自LPR改革以來,5年期以上LPR創下的單次最大降幅,在此之前,5年期LPR最大降幅為10個BP。

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擠壓了銀行的息差空間。銀保監會公布的2022年一季度主要監管指標中顯示,一季度商業銀行凈息差為1.97%,2021年全年為2.08%。

實際上,近年來,監管部門一直在引導銀行降低負債成本,限制部分銀行的高息攬儲行為。今年4月,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召開會議,鼓勵中小銀行存款利率浮動上限下調10個BP左右。

央行發布2022年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國有大行和大部分股份制銀行均已于4月下旬下調了其1年期以上期限定期存款和大額存單利率。

可以看到,大額存單曾一度被視為銀行業的“攬儲利器”,但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中,以及凈息差收窄等因素影響下,如今銀行對大額存單的態度也發生了改變。

今年4月以來,多家股份制銀行3年期大額存單利率有所下降,甚至低于同期定期存款利率,其中最低跌破3%,降至2.9%。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曾表示,央行降準及結構性工具,維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鼓勵中小銀行多渠道融資,銀行整體負債壓力有所緩解,但銀行分化比較明顯,部分中小銀行負債壓力仍較大。

目前,為了緩解息差壓力,一些銀行要求加大低成本存款的拓展力度,優化存款期限結構,適度控制高成本存款。

郵儲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認為,為了穩定息差,銀行對長期存款的營銷動力將有所減弱,并通過加大短期貸款的營銷力度降低資金成本。

在此背景下,多家商業銀行積極推進“大零售”“大財富管理”戰略轉型。“銀行加大零售業務投入是一個方向,通常零售業務中,銀行對零售貸款業務議價能力較強,客戶對利率變化的敏感度也較低。在對公業務方面,銀行也要通過支付結算的方式沉淀資金、吸收活期存款,同時在市場流動性充裕時,通過同業融入獲取低成本資金。”婁飛鵬建議。

標簽: 銀行五年定期存款利率倒掛 工商銀行 農業銀行 中國銀行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