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視 > 正文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研究建立產業準入及退出清單制度

記者杜濤田進3月25日-27日,以“經濟復蘇:機遇與合作”為主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召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在論壇上介紹,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強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研究建立以區域環境質量改善和碳達峰目標為導向的產業準入及退出清單制度。


(資料圖片)

趙英民表示,綠色低碳轉型對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當前綠色低碳發展已經成為國際社會共識和潮流,它既是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危機的共同選擇,更是經濟社會未來發展的重大機遇。

回顧中國的綠色低碳發展軌跡,2020年,中國在超額完成向國際社會承諾的碳排放強度下降目標基礎上,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新目標愿景。

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也體現在經濟增長上——過去十年,中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以上的經濟增長,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了35%。

談及綠色低碳發展現狀,趙英民說,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當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根本緩解,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與發達國家先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再控制碳排放不同,中國目前既要減污,又要控碳,這是最大的挑戰,也是實現后發優勢的重大機遇。

展望下一步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步伐,趙英民說,生態環境部將遵循減污和降碳內在聯系與客觀規律,堅持先立后破,積極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以結構調整、布局優化為關鍵,以優化治理路徑為重點,以政策協同、機制創新為手段,堅持系統觀念,突出協同增效。聚焦重點領域,強化源頭治理。注重創新引領,鼓勵先行先試。扎實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創新,促進經濟綠色增長。

綠色低碳的十年變遷

趙英民從多方面闡釋了過去十年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取得的積極成效。

在普通人最能直接感知的生態環境質量改善上,過去十年,中國成為有史以來全球空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全國重點城市PM2.5年均濃度下降57%。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提高23.8個百分點。全國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提高17.6個百分點。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土壤和地下水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農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方面,“十三五”期間,累計退出鋼鐵落后產能1.5億噸以上、水泥過剩產能3億噸左右,地條鋼實現全面出清。2017年—2022年,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9%、7.9%。其中,2022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7.4%,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高3.8個百分點。

在備受關注的可再生能源發展上,也實現了全球領先。截至2022年底,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12.13億千瓦,首次超過煤電裝機總量。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占全國新增發電裝機的76.2%,已經成為電力新增裝機的絕對主體。

與此同時,去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相當于少排22.6億噸二氧化碳。風電、光電、水電、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穩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連續8年位居世界首位。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25.9%,煤炭消費比重已由2012年的68.5%下降至2022年的56.2%。

在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方面,中國建成并完善全球規模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截至2022年年底,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覆蓋約43億噸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2.3億噸、成交額104.75億元。綠色金融穩步發展,氣候變化投融資試點有序開展。自2021年中國人民銀行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以來,已發放3000多億再貸款,支持商業銀行發放5100多億貸款。

最后,生態系統穩定性也不斷提升。中國自然保護地面積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8%。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野外種群數量穩中有升。2022年,中國在超額完成國土綠化1億畝既定目標基礎上,又宣布未來10年內植樹700億棵。過去10年,中國已成為全球森林資源也就是碳匯增長最快、最多的國家。

未來五大方向

在諸多成就的基礎上,中國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步伐仍在穩步向前。

趙英民說,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是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他也從以下五大方向闡釋了生態環境部的下一步工作。

首先,加快形成有利于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強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研究建立以區域環境質量改善和碳達峰目標為導向的產業準入及退出清單制度。加強生態環境準入管理,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在確保能源安全的同時,扎實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推動能源供給體系低碳化和終端能源消費電氣化。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其次,推進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農業、生態建設等多領域協同增效。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加快工業領域源頭減排、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綜合利用全流程綠色發展。加大交通運輸結構優化調整力度,推動公轉鐵、公轉水,加快新能源車發展。提升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質量,多措并舉提高綠色建筑比例。推行農業綠色生產方式,提高生態系統碳匯與凈化功能。

第三,提高大氣、水、土壤、固廢等污染防治領域協同治理水平。一體推進重點行業大氣污染深度治理與節能降碳行動。推進水環境治理協同控制,大力推動污水資源化利用。加強土壤污染治理協同控制,鼓勵綠色低碳土壤修復。推進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協同控制,加強“無廢城市”建設。

第四,開展區域、城市、產業園區、企業等多層次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區域、重點城市群等探索減污降碳有效模式,助力實現區域綠色低碳發展目標。針對不同類型城市,加強城市建設、生產生活各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鼓勵各類產業園區推進能源資源的集約節約高效循環利用。推動重點行業打造減污降碳標桿企業。

第五,強化科技、法規標準、管理政策等支撐保障。推動大數據、數字化、信息化等綠色賦能。將協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納入相關法律法規和相關標準。加快制定《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和有關技術規范。健全排放源統計調查、核算核查、監管制度。積極參與國際綠色標準、碳計量等規則制定。

標簽: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