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快訊 > 正文

熱消息:《中國普惠金融發展報告》出爐:金融健康推動實現普惠金融發展更高目標


(資料圖)

11月9日,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601988)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指導下,在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小額貸款公司協會主辦的“抗風險.強韌性.高質量——2022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的預熱環節,CAFI正式發布了主題為“守護金融健康”的《中國普惠金融發展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顯示,在普惠金融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大背景下,將金融健康納入政策框架,提升社會各界對于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和金融健康的重視程度,會推動我國的普惠金融發展從強調金融可得性向增進普惠群體金融福祉的目標邁進。

“金融健康用于衡量個人、家庭、企業在多大程度上順暢地管理日常收支、穩健地應對財務沖擊、周全地準備未來成長發展所需財務資源,并保持財務掌控力,體現了經濟主體的良好運轉狀態、免疫力和成長潛力。”在《報告》發布會上,CAFI副院長莫秀根介紹了金融健康概念的內涵。

《報告》中提到,來自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證據顯示,提高金融服務對低收入人群和弱勢群體的覆蓋,并不只會給這類群體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事實上,顯著正向的影響、不顯著的影響甚至顯著負向的影響都可能存在。這意味著,提高金融服務可得性是必要的,但可能還不夠。消費者可能因為缺乏金融知識和素養,不知道如何使用金融服務;商業機構也可能打著“普惠金融”的名號,利用消費者在認知和能力上的弱點和信息上的劣勢,把不合適的服務銷售給消費者。

在《報告》發布會上,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長程瑞分享了他們在相關探索中的觀察:“從金融機構角度,我們理解金融健康對商業可持續性的反哺作用主要有三點。第一,提升小微企業的金融健康,直接提升了小微企業可持續經營的能力,進而優化信貸資產質量;第二,關注更多小微企業的金融健康,豐富了我們洞察小微客戶的不同視角;第三,金融機構能夠基于客戶更精準、更豐富、更迫切的需求,提供一些多元化的增值服務以及其他的金融服務。這個過程中,我們和客戶之間的黏性、客戶滿意度都是會提升的。”

此外,《報告》還提出,從激勵相容的角度來說,政府應設計一套指導和考察金融機構對客戶進行能力培訓的政策機制,并對地處偏遠的、目前還未和任何金融機構產生穩定業務聯系的人群提供免費的、科普式的金融“義務教育”,從而彌合個體間因先天或后天稟賦差距造成的金融能力差異。這其中的關鍵在于采用基于結果的金融消費者保護范式。從國際經驗來看,基于結果的金融消費者保護的關鍵優勢在于以終為始,從金融健康等理想結果倒推所需的監管和行業實踐,并且更加充分地發揮市場主體的比較優勢。

標簽: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