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快訊 > 正文

《中國普惠金融發展報告》正式發布 “金融健康”成為行業熱詞

11月9日,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指導下,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小額貸款公司協會主辦的“抗風險.強韌性.高質量——2022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在北京召開。

在論壇預熱環節中,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正式發布《守護金融健康——中國普惠金融發展報告(2022)》?!秷蟾妗凤@示,在普惠金融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大背景下,將金融健康納入政策框架,提升社會各界對于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和金融健康的重視程度,會推動我國的普惠金融發展從強調金融可得性向增進普惠群體金融福祉的目標邁進。

今年以來,“金融健康”成為了普惠金融領域的一大熱詞。國慶節前一天,央行官網發布了《中國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2021年)》。在這份報告中,“金融健康”一詞被正式引入官方話語體系,并且出現了5次。央行指出,普惠金融已由過去關注“有沒有”上升到當前的“好不好”直至未來的“強不強”,這要求更加關注居民家庭和個人的金融狀況,謀劃和促進金融健康。


【資料圖】

在《中國普惠金融發展報告(2022)》媒體發布會上,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莫秀根介紹了這份《報告》的主要內容,特別是金融健康概念的由來和內涵。他呼吁各界一道關注,在普惠金融的基礎上發展而來“金融健康”這一概念。金融健康用于衡量個人、家庭、企業在多大程度上順暢地管理日常收支、穩健地應對財務沖擊、周全地準備未來成長發展所需財務資源,并保持財務掌控力。體現了經濟主體的良好運轉狀態、免疫力和成長潛力。

《報告》以“守護金融健康”為主題,立足我國普惠金融需要建立高質量發展生態體系的需求,從“是什么”和“怎么做”兩個角度展開,一方面深入探索如何把握小微、弱勢群體的金融健康,重點分析了家庭和小微經營主體的金融健康現狀,另一方面聚焦如何守護金融健康的問題,探討了守護金融健康的機制、環境與發展原則。增強家庭和小微企業的金融健康意識

關于家庭的金融健康現狀,《報告》指出,近年來,我國家庭凸顯出小型化和老齡化的特征,與世界各國總體趨勢類似,但變化幅度更為劇烈。家庭的小型化意味著來自家庭成員的相互支持很可能明顯減少,通過家庭形成的經濟資源上的互助關系和風險緩沖屏障將會不斷削弱——更多人選擇單身,則會缺乏來自伴侶的支持;更多人選擇少生孩子,則會減少未來來自后代的支持;更多人選擇單代居住,來自近親的即時幫襯也會明顯弱化。與此同時,老齡化的加劇還可能與小型化產生共振作用,對社會撫養關系形成嚴峻挑戰。

《報告》分析,我國家庭的演變特征意味著更多的個人和小家庭需要依靠自身承擔起管理家庭金融事務、合理運用金融工具以實現發展目標的責任。在多地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下,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團隊今年(2022年)陸續調查了20余萬以中低收入微弱經濟體為主體的固定工資群體、靈活就業者和個體工商戶。該團隊選取其中的67316個固定工資收入樣本和72895個靈活就業者樣本進行分析的結果顯示,目前我國家庭金融迫切需要更充足的準備,具體表現為以下六大特征:一是收支失衡的現象較為突出;二是財務規劃遠非日常行為;三是低收入、靈活就業群體的債務管理面臨更大挑戰;四是中低收入群體往往處在不成比例的風險敞口當中,并且收入波動性更高的靈活就業者明顯更難配置齊全的風險保障;五是低學歷、低收入、中青年財務壓力最大;六是存款或借錢應急3個月對于半數靈活就業者皆為難事。

關于小微經營主體的金融健康現狀,《報告》援引了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在2022年年中回收的一份針對小微客戶使用賦能小程序后的用戶體驗的調查問卷,這份涵蓋了2072份反饋的問卷顯示,接受過線下賦能的小微經營主體經營狀況總體表現更好。具體而言,獲得過線下咨詢顧問支持組和未尋求咨詢顧問支持組中的小微主體的財務盈虧狀況出現了明顯分化,獲得過咨詢顧問支持的小微群體中89%處于盈利或打平狀態,而未獲得支持的群體中只有70%處于不虧損的狀態。這說明了線下綜合賦能與小微客戶的盈利能力的提升息息相關。

這份用戶體驗問卷還在一道多選題中詢問了小微客戶對哪些在線培訓課程感興趣,結果顯示超過一半的受訪小微客戶首先關注的是營銷推廣(57.8%)和線上經營課程(51.9%),其次是創業輔導(40.8%),而問卷設計中體現金融能力賦能方向的貸款知識(40.6%)、征信保護(38.7%)、反詐騙培訓(30.8%)則分別排在感興趣程度的第四到六位。

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長貝多廣在報告發布會上表示,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增強居民、家庭和小微企業的金融健康意識,推進金融健康建設不僅能夠促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也能夠增強消費者尤其是小微企業走出因疫情帶來經營困境的能力,進而起到保護消費者和穩定金融形勢的作用。如何才能守護金融健康?

《報告》認為,守護金融健康并不僅僅是每個經濟主體的生存課題,更是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待答之卷。守護金融健康的本質依然是金融能力建設問題,但并非老生常談:傳統普惠金融視角下的金融能力建設是以降低傳統金融機構的金融排斥為目標,解決的是金融產品和服務獲得性問題,所謂“治已病”。而金融健康理念下的能力建設,重點突出“免疫"效能,即以預防為主的“治未病",為日常運轉、意外沖擊和長期成長做好準備。

金融健康理念下的金融能力建設在于塑造三層能力體系。第一層是流動性資產配置能力,屬于基礎能力,能夠維持基本正常運行;第二層是風險管理能力,重點突出免疫效能;第三層是未來規劃和發展能力,確保金融福祉最大化及可持續。

要加強金融健康理念下的金融能力建設,經濟主體自身是第一責任主體,產生內生主動力,政策端、金融供給端和其他社會力量等均屬于介入主體,提供外來推動力。內因是變化的根本,外因是變化的條件。金融能力建設陷入發展困境首因在于內生主動力不足,其次在于外部介入主體角色功能待完善和強化。

守護金融健康的機制方面,要建構各級政府、金融服務提供商、廣大社會組織、微弱經濟體自身等多元主體的協同機制,這相當于對各個主體設置了一份“行動清單”,使得各個主體在責任明確后有效發揮角色功能,形成共同參與、良性互動、優勢互補、風險共擔的建設格局。

《報告》認為,從激勵相容的角度來說,金融部門應該擔負起對其小微客戶金融能力培訓的職責;而政府則應設計一套指導和考察金融機構對客戶進行能力培訓的政策機制,并對地處偏遠的、目前還未和任何金融機構產生穩定業務聯系的人群提供免費的、科普式的金融“義務教育”從而彌合個體間因先天或后天稟賦差距造成的金融能力的差異。

守護金融健康的環境方面,金融體系的包容性不僅取決于是否存在供給不足或者門檻高低的問題,也取決于整個金融體系是如何保護消費者的,是否讓他們不用成為金融專家也有信心、有方法做出知情決策。僅僅由金融專業人士來探索更好的金融消費者保護方法和路徑是不夠的,受到監管資源約束的金融消費者保護部門可以采用基于結果的金融消費者保護范式?;诮Y果的金融消費者保護范式是指基于結果來衡量受金融監管的實體的金融消費者保護績效,而不是基于行為的履行情況。從國際經驗來看,基于結果的金融消費者保護的關鍵優勢在于以終為始,從金融健康等理想結果倒推所需的監管和行業實踐,并且更加充分地發揮市場主體的比較優勢。

在報告發布會上,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副局長尹優平指出,金融健康是普惠金融發展的高級形態,普惠金融主要關注金融服務的“有沒有”,金融健康更多關注金融服務的“好不好”,也就是在金融服務“有”的基礎上,讓個體和外部的支持有機結合,從而改善消費者的財務狀況,進一步加強對消費者的教育和保護,從而提升其財務韌性和抵御風險的能力,最終實現金融健康狀態。

守護金融健康的發展原則方面,一是要建立金融健康的度量指標和監測體系并持續展開研究;二是要將金融健康納入普惠金融政策框架;三是要推動客戶金融結果融入到金融商業模式當中;四是要將金融健康納入到社會經濟安全網的建設中通盤考慮;五是要持續參與國際對話,一方面取長補短,另一方面對可能出現的風險未雨綢繆。

在《報告》的末尾,執筆團隊提到,截至目前,金融健康作為一個研究領域尚處在發展初期。在金融健康度量指標和監測體系的基礎上,諸如不同群體的金融健康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何種方式能夠更有效提升金融健康等研究問題,還有待政商學各界共同探索尋找答案。

尹優平也指出,金融健康作為一項新的研究課題,需要各位專家學者、政府機構和社會各界人士持續發力,久久為功,讓金融健康研究更加深入、更加完善和更高質量。

標簽: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