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 正文

最快4年后 廣州博物館13.5萬件珍貴藏品將覓得“新家”

廣州博物館新館與新建的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廣州科學館一道,將在廣州塔南中軸上形成“眾星捧月”的文化地標新聚集。

上述三館還將與珠江對岸的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大劇院、廣州圖書館和廣州市第二少年宮對望,形成廣州新中軸線上的亮麗風景。

廣州博物館新館選址廣州塔南:

13.5萬件珍貴藏品將覓得“新家”

近日,廣州市發展改革委官網發布了《廣州博物館項目建議書審批前公示》,令廣州博物館(以下簡稱“廣博”)人為之一振。

公示內容顯示,廣博新址將位于廣州塔以南地塊、臨近赤崗塔,預計建設期限為4年,總投資超過30億元。這也意味著,最快4年后,廣州博物館的13.5萬件珍貴藏品將能搬到“新家”,有更多機會與公眾見面,講述它們身上蘊藏的歷史故事。

現況:珍藏難與公眾見面

“廣州市發展改革委的這則公示,對于我們廣博人來說,重要性非同小可;同時,也體現出廣州市委市政府對博物館建設、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廣博館長吳凌云難掩內心的激動。

一年多前,吳凌云調任廣博館長,在不同場合多次為廣博新館的建設呼吁,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廣博面臨的窘況越發明顯。

目前,廣博位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海樓,肇建于1929年,是廣東省乃至國內為數不多的早期博物館之一。經多年發展,廣博已發展成為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宣傳廣州歷史文化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地標性綜合博物館。但受其展陳面積限制,許多藏品無法出現在大眾面前。

廣博的館藏甚豐,有超過13.5萬件珍貴藏品,目前鎮海樓展區只能展出館藏的千分之一,很多文物“養在深閨人未識”。

吳凌云曾經計算過,廣博目前所在鎮海樓展區的展示面積是800平方米,如果按照每年展出千件文物的速度,需要建100個鎮海樓或者需要展出100年,才能將所有的館藏文物完整呈現。

此外,鎮海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照明、設施的改變等方面有著嚴格的規定,且不能輕易改建。按照現代博物館的管理方式來看,它有著很強的局限性,與當下游客們對多元化、智慧化參觀的要求有著非常大的差距。

努力:新館選址幾經周折

十多年來,廣博人以及政府相關部門,專家學者一直為新館的建設而努力。

自2011年起,廣博新館的選址一直在進行當中,未有確定。2021年,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透露,2015年,廣博新館在海珠區的選址已經立項,但由于原址的地塊存在某些設施安全方面的考慮,最終無法解決征地的問題。

根據廣州市發展改革委的最新公示,廣博新館的選址還是選擇了廣州塔以南、臨近赤崗塔的地塊。

公示內容顯示:廣博項目總建筑面積為8萬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積5.48萬平方米、地下面積2.52萬平方米),主要包括陳列展覽區、教育區、服務設施、藏品庫區、藏品技術區、業務與研究用房、管理區、附屬用房及室外工程等。此項目的建設期限為48個月,總投資301378萬元。

吳凌云介紹,新館8萬平方米的建筑面積中,真正的展陳空間應該是2萬多平方米,預計至少能同時展出5000件文物。

展望:打造嶺南文化高地

據悉,廣博新館的具體設計尚未定案,還需要經過相關調整。約10年前,包括何鏡堂院士、麥英豪先生在內的一大批建筑設計專家、文物博物館專家就參與了廣博新館設計的討論,最后確定了“絲路方舟”的設計方案——以博物館為“船”,不遠處的赤崗塔猶如這艘遠航大船上的桅桿。

對于此設計方案,吳凌云表示:“我個人是比較認可的。因為當時廣博新館的設計是要與廣州美術館、廣州科學館、廣州文化館聯系在一起成為整體,廣博承擔的就是歷史和文化的傳播展示功能。

可以想象,站在博物館望向赤崗塔這座古建筑,既寓意著‘歷史回望’,同時我們也將在新的歷史時期繼續揚帆遠航。”

“數年前,廣州市就提出了建設‘博物館之城’的口號,非常有遠見。博物館是聯系過去、現在和未來,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博物館之城’的建設大有可為。”

吳凌云說,廣博應該成為嶺南文化的一個高地,讓嶺南文化的若干特質體現出來,同時它也是一個交流對話的平臺,廣博要藉此建成立足廣州、輻射灣區、面向世界的世界一流博物館。

盛開紅棉立于水中:

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將于明年搬入新址

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以下簡稱“藝博院”)是國家重點美術館和國家一級博物館,由成立于1957年的廣州美術館發展而來。

1957年2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在越秀山的仲元圖書館舊址建立了廣州美術館。2000年9月,廣州市委、市政府以廣州美術館為基礎,在麓湖湖畔建成廣州藝術博物院。

2022年是藝博院落成第22年,明年該館將搬遷至海珠區藝洲路新址,迎來全新發展階段。

新館建設已就位

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新館設計以“水中盛放的英雄花”為主題,建成后如同盛開的紅棉立于水中,中央圓形大廳設置采光天窗,為內部公共空間提供充足的自然光線。

該方案出自德國赫爾佐格與合伙人建筑設計事務所,它既體現收藏、研究、保護、陳列、展覽交流等功能,也是現代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藝與當代藝術結合打造的嶄新嶺南風格建筑。

目前,新館外部棚架已經部分拆除,“花形”“花瓣”頗具雛形,館內正在進行相關施工。

新館位于海珠區雙塔路以南、赤崗北路以西,占地面積3.26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8萬平方米,將突出反映嶺南風格和廣州地域特色,同時強化新時代美術館建筑應有的風韻和美感。

現址辦展憶往昔

藝博院現址建筑同樣別具特色,是由著名建筑設計大師莫伯治主持設計的,以白色為主色調,圍繞嶺南特色紅砂巖柱廊。歷經半個世紀,廣州藝博院已是全國獨有的集多位藝術名人館、專題展覽館、交流展覽館于一體的大型現代化多功能綜合藝術類博物館。

藏品總數3萬余件,類別涵蓋了中外古今多種藝術形式,其中中國歷代書畫作品約有1萬余件,占藏品總量近一半,精品云集,是藝博院收藏、陳列和研究的重點。

自去年8月開始,藝博院推出“麓湖時期”系列回顧性公眾與學術活動,以“梳理藏品、挖掘藏品,為新館開展做籌備工作”。

其系列展覽“藝海藏珍”已經全部在現址展出,以山水、人物、花鳥等題材為線索,特別突出展示了一些近年來較少展出、作者知名度不高但藝術水準不低的藏品,力求更全面地展示藝博院多年來豐碩的收藏成果。

在麓湖的22年間,藝博院作為廣州文化地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無數美好的城市記憶。近日,該館面向公眾線上征集與藝博院相關的老照片和攝影作品,以紀念麓湖湖畔的“藝博記憶”。

院長王平表示,系統梳理已讓“我們更真切地感受到新館越來越近,這也讓我們不禁備加珍惜在藝博院現址所做的每一個展覽,因為這終將成為我們共同的回憶。”

標簽: 廣州博物館新館 廣州塔南 珍貴藏品 嶺南文化高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