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視 > 正文

世界快訊:中國企業出海:結構性機會與本地化難題

近年來,隨著國內企業技術進步和國內外競爭格局的變化,很多中資企業選擇“走出去”。特別是在日益完善的資本市場的助力下,企業“出海”的形式也日漸多元化,從最初的產品出口、海外上市,到在國外投資建廠,再到股權投資和并購,甚至直接在海外創業等,中國創業者和投資機構的身影已無處不在。

中國企業出海已具備結構性機會

盡管近年來,由于國際關系的日益復雜,中國企業出海進程受到一定影響,但這一趨勢看來已無法改變。由于中國移動(600941)互聯網的高度發達,跨境電商行業也得到了高速發展。


(資料圖)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22年(上)中國跨境電商市場數據報告》數據顯示,2022上半年,中國跨境電商市場規模達到7.1萬億元,占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的35.85%,前五年跨境電商行業滲透率分別為29%、29.5%、33.29%、38.86%、36.32%。

經過多年積累,中國不僅誕生了多家互聯網電商巨頭,還構建起來完整的行業生態。這也直接影響了中國企業的出海路徑。對此,峰瑞資本投資合伙人陳石在2022年云棲大會上發表觀點,他認為,目前中國企業出海主要是延兩條路線展開,其一是“往上打”,主要是指中國企業向歐美市場擴張,這個方向是以跨境電商為主線的行業生態,不僅包括電商品牌、平臺、基礎建設,還包括與之相關的SaaS服務、營銷服務等。

另一條主線則是“往下打”,主要是指東南亞、非洲等這類發展中國家新興市場,這條線上的各類企業參與者更多,其中有很多傳統的消費品牌企業表現都十分亮眼。

中國作為全球化的重要參與者之一,不僅擁有巨大的國內消費市場,還在產品制造和供應鏈端打下了緊實的基礎,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都成為中國企業出海的優勢和底氣。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用數字化工具,把消費市場和生產制造有效地聯通起來。陳石對此強調,“我們在C端的聯通效率無疑是全球第一的,同時,這一優勢還在持續擴展到網絡、基礎設施、金融系統等,不僅產生了阿里、京東、美團等這類平臺企業,還出現了抖音這類內容平臺,在新媒體方面,自己定義了新標準,形成了全新的商業模式。”可以說,中國已經形成結構性的出海機會。

企業出海仍然面臨多重問題

在更開放的國際市場競爭中,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中國企業不僅要面對當地的競爭者,同時還要應對來自更發達市場競爭者的圍剿。

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企業在路線選擇、市場驗證等方面擁有經驗,但對于新興市場來說,也絕非簡單的降維打擊。元璟資本合伙人劉毅然對創業者提出建議,一方面新興市場擁有后發優勢,并不是中國發展方式的簡單復制,同時,另一方面,在本地化的過程中,中國的企業對當地市場的理解以及監管等,都可能會遇到問題,“因此我們要擺正心態,既然很難做到一擊即中,那我們就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做好,見招拆招,爭取連續穩定地做出70分以上的決定。”

陳石也提醒創業者,對于跨境電商來說,不要過分迷戀性價比,性價比是制造端的強項,努力賣出品牌溢價才是核心能力。同時,也不要過分迷戀數字化,而忽視了本地化最重要的市場感知。他認為,本土化不足仍然是中國企業出海比較大的問題之一。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企業在全球化競爭中參與程度的提高,也更加需要全球化資本市場給予支持。香港交易所環球上市服務部副總裁張曉夏表示,從之前的產品出海到后來的品牌出海,再到現在新維度下全球化運營的考驗,企業在港交所這樣的國際資本市場上市,不僅可以切實有效地提升其在國際市場的認知程度,同時還讓更多的國際資本了解到企業的優勢,為企業今后更長遠的發展提供更多助力。

此外,劉毅然還談到了他對于新興市場的一項重要觀察:在東南亞、南美、非洲等新興市場中,雖然蘊藏著大量的機會,但相對于中國的創業者和投資機構,發達市場的同行們或許存在動力不足的情況。

他舉例道,“我們曾經投過一個在美國創業的華人團隊,他們當時看好墨西哥市場,從市場研究來看,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但我們仍然有個疑問,為什么距離更近的美國投資機構不參與呢?在與美國投資人同行實地交流后,我們發現,他們認為美國市場本身足夠滿足其自身發展,沒有必要去到這些較為艱苦的地區。所以我們的企業和投資人在出海過程中,也不要輕易妄自菲薄,我們有很多年人才和基礎設施方面的積累,這些都是我們去到新興市場參與競爭的重要優勢。”

標簽: 中國企業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