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 正文

天津推進736平方公里綠色生態屏障建設 打造美麗生態海灣

天津大力實施生態工程建設,深入推進875平方公里“1+4”濕地保護修復,扎實開展736平方公里綠色生態屏障建設,推進153公里海岸線綜合治理,科學布局城市建設,打通海陸生態系統,為持續發展積累綠色財富,努力建設美麗天津。

構建良好生態格局

天津濕地是瀕危珍稀候鳥的重要棲息地和停歇地,是全球八大鳥類遷徙廊道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的重要驛站。

天津市于2016年出臺濕地保護條例,2017年研究制定濕地自然保護區“1+4”規劃體系,劃定875平方公里的濕地自然保護區的生態保護紅線,全面加強七里海、北大港、大黃堡、團泊洼等濕地保護和修復,建設國家濕地保護與修復典范。

5年來,天津市相關部門嚴格貫徹落實“1+4”濕地保護區規劃,堅決整治違法違規行為,大力開展濕地保護修復,實施土地流轉工程、生態移民工程、引水調蓄生態補水工程,推進875平方公里的濕地自然環境和生態功能不斷恢復。

截至2021年底,天津4個濕地保護區累計完成補水13.77億立方米,濕地和水域等重要生態空間總面積明顯增加,生物多樣性明顯提高。四大濕地碧波蕩漾、百鳥云集、環境優美、景色宜人,整體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物多樣性更豐富、生態系統更健康,成為天津一張耀眼的“生態名片”。

建設綠色生態屏障

天津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濱海新區與中心城區要嚴格中間地帶規劃管控,形成綠色森林屏障”。

綠色生態屏障相當于中心城區面積的2倍,南北長約50公里,東西寬約15公里,涉及濱海新區、東麗區、津南區、西青區、寧河區5個行政區。區域內自然景觀獨特,人文特色富集,是彰顯海河魅力與“津沽”特色的核心地區。

2018年起,天津市啟動綠色生態屏障試點建設,2019年全面實施近期3年目標建設,確定了城市發展的總體空間布局。

截至2021年底,綠色生態屏障已基本成形。目前,藍綠空間占比超過65.1%,一級管控區內有林地面積達到19.11萬畝(含部分水面),林木綠化覆蓋率超26%。重點區域生態修復效果良好,成規模的生態區域已有20多處,近300多平方公里。

打造美麗生態海灣

渤海是我國唯一的半封閉型內海,承載著重要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功能,是我國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天津市海岸線北起澗河,南至岐口,岸線全長153.67公里,其中自然岸線長18.63公里。沿海地勢平坦,為典型的粉砂淤泥質海岸。

2018年,天津市打響了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出臺了“藍色海灣”整治修復規劃,多方聯動治理海域。強化規劃引領,堅持陸海統籌,制定實施海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進一步加強海岸線保護和用途管制。對海岸線進行分類管理,分段保護與利用。

截至2021年底,共修復濱海濕地面積531.87公頃,整治修復岸線4.78公里,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達到70.4%,比2017年提高53.8個百分點。形成了國家海洋博物館、東疆灣沙灘景區等濱海旅游品牌。

未來,天津將持續推進生態工程,以“雙碳”目標為牽引,推進全市山水林田湖海草等生態要素全面修復,著力打造綠色生態屏障環抱“津城”與“濱城”的生態構架,讓城市融入自然,提升森林的水庫、錢庫、糧庫、碳庫功能,全面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城市。

標簽: 海陸生態系統 美麗天津 美麗生態海灣 綠色生態屏障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