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視 > 正文

環球熱點!居民收入跨越式增長,驗證高質量發展成色

■ 社論

喜迎二十大系列評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進入新時代,奮進新征程,繼續踐行高質量發展理念,不斷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必能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民眾。

從2012年到2021年,北京市居民收入由3.68萬元躍升至7.50萬元,先后突破四道萬元大關,收入水平實現跨越式增長,穩居全國第二位。十年發展,北京市居民收入跨越式增長,承載著居民的幸福生活,也折射出我國經濟發展成果不斷惠及每個普通家庭。

而從全國視野看,十年來,全國居民收入水平同樣實現跨越式增長,2011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977元;而到了2021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兩項指標均實現了翻倍,不管是城鎮還是鄉村,老百姓均收獲了滿滿的獲得感。

從近來媒體盤點看,居民收入增長已成為各地的熱詞。大家的“錢袋子”越來越鼓,并不是一時一地的個別現象,而是呈現出全民共享的特征。中國目前已經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除了體量巨大之外,貫穿了共享發展理念的中國經濟,無疑是一種高質量發展。

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一方面反映出中國經濟這些年來在持續快速發展,這種發展已經并繼續惠及億萬民眾。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大河有水小河滿”,惟有經濟發展了,各項社會事業、民生問題才有可能解決。

另一方面,這也體現了共享的發展理念。縱觀這些年來的經濟數據,人們會發現,中國已經實現了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我們追求的是讓民眾獲益的高質量發展,兼顧了效率與公平,而不是單純的經濟規模和發展速度。

僅從就業看,十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始終堅持積極的就業政策,把就業看做是“天大的事兒”,讓工資性收入發揮居民收入“壓艙石”作用。如北京市,十年來,全市居民工資性收入年均增長8.7%,對居民收入貢獻率超過60%。

而在具體操作上,不管是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還是加大重點人群就業幫扶,最后都落在一戶戶具體的人家上、惠及每個人。這樣的民生導向,不僅讓居民收入跟得上經濟增長,也提振了普通民眾對于中國經濟的信心。

居民收入的增長,也表現在城鄉收入差距逐年縮小上,國家發改委日前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的實施進展情況。據披露,2017—2021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28.9%,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由2.71縮小到2.5。

所有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也離不開“放管服”改革的深化、助企紓困政策的加力、減負穩崗擴就業政策的延續。

這背后,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力推進,是區域協調發展的統籌謀劃,實體經濟的持續壯大、數字經濟的迅速崛起,助力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經濟體量的龐大、增速的持續,結構的優化,給更多人提供了收入提高、財富增長的機會,使經濟發展成果既表現為國家發展進步的宏大敘事,更體現為人們日益提升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當然,也要看到,老百姓對收入的事兒最為敏感。這也意味著,進入新時代,奮進新征程,繼續踐行高質量發展理念,不斷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必能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民眾。

標簽: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