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視 > 正文

多方積極因素促進經濟持續恢復

12月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明年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優化疫情防控措施,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的合力。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我國經濟最困難時期已經過去,從內外部各方面情況來看,積極因素正在積累,樂觀情緒正逐漸得到修復。穩經濟政策的效果正在逐步顯現,促投資、增消費、暢循環等相關措施齊頭并進,經濟整體將逐漸恢復。

從外部環境來看,輸入性壓力有望逐漸緩解。一方面,美國通脹已經見頂,10月份CPI和核心CPI回落到7.7%、6.3%,預計美聯儲快速大幅加息步伐或將放緩,緊縮政策的溢出效應將減弱。為了緩解高通脹,美國國內對糾正對華關稅政策的呼聲逐漸上升,將有助于我國外需改善和相應的制造業訂單增加。另一方面,近段時間國際地緣政治風險有所減退,大宗商品、初級工業原料以及農產品價格已經逐漸高位回落,將緩解我國輸入性價格上漲壓力,降低制造業生產成本。

從我國經濟基本面來看,受需求疲弱的影響,近幾個月發布的經濟數據顯示,采購經理指數逐漸回落,11月份三項PMI指數都降至年內次低,僅高于4月份,出現二次探底的特征。由于當前狀況好于4月份,宏觀經濟景氣度理應不會進一步走低,可能已經接近此輪下行的底部區域,后續回升的可能性較大。這就意味著,在不出現新的“黑天鵝”事件的前提下,隨著經濟逐漸恢復,經濟指標大概率將見底回升。

從物價形勢來看,我國具備較大的政策空間。即便全球通脹高企,我國物價水平卻開始走低,10月份CPI回落到2.1%,10月份PPI已經降到負值。較低的物價水平,為我國提供了較大的政策調控空間,這是我國不會隨著美聯儲加息的底氣所在。與全球大部分國家相反,我國宏觀政策明顯偏松調節,預計未來一段時間仍將延續偏松方向,為經濟恢復以及市場回暖提供支撐。

從政策調控的角度來看,積極因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將促進經濟持續改善。

一是我國持續優化疫情防控措施,確保經濟恢復的大方向不會改變。隨著防控政策的優化,服務業和消費領域整體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這幾年旅游、航空、酒店、餐飲、影視娛樂等行業受疫情的沖擊最大,順著經濟恢復的邏輯,這些行業將明顯得到改善,出現典型的困境反轉特征。

二是房地產政策接續發力,將促進需求恢復和經濟增長動能修復。“金融16條”涉及房地產上下游多方面融資,目前正在抓緊落實。銀行信貸支持、債券融資幫扶、股權融資重啟“三箭齊發”,對房地產業帶來顯著利好。初步判斷,房地產下行周期基本走到尾聲,隨著各項政策全面釋放,房地產小周期見底回穩值得期待。雖然房地產業難以恢復到過去黃金年代,不應該讓房地產繼續成為經濟增長的首要支柱,但是房地產依然是經濟社會必不可少最重要的內容。要確保房地產不能成為經濟增長、就業、民生的拖累,要通過房地產政策環境的改善,去撬動上下游產業鏈的恢復。

三是面對需求偏弱的現狀,擴內需政策有望持續加碼。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

隨著線下消費的逐漸恢復以及低基數原因,明年消費增速有望加快,將為內需恢復起到較為穩健的基礎作用。擴內需促消費政策可以從多個維度展開。在鼓勵消費方面,有望繼續為消費電子、家用電器、新能源乘用車等提供購置補貼,加大對裝修、家具、耐用設備的消費補貼,各地可以繼續發放更大規模的消費券。在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方面,鼓勵發展綠色消費、智能消費,促進消費渠道線上線下(300959)融合,加強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縣域商業體系建設。

最有效的擴需求措施是促進有效投資增長,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不會回到過去粗放式投資擴張的狀況,而是要順應高質量發展,重點在于加大新基建和高技術制造業投資,推動供給產能提質增效。一方面,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實施戰略性、前瞻性重大科技項目,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將保持高速增長。另一方面,新基建投資力度逐漸加大,重點支持信息基礎設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綠色能源基礎設施、綜合立體交通網絡、重大水利工程等建設投資,為數字經濟發展、新技術探索、民生改善等方面形成有力支撐。

標簽: 積極因素 經濟持續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