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視 > 正文

2023京津冀藍皮書:強化京津冀技術創新合作,推進科技成果就近落地

記者李莎北京報道今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提出的第九年,京津冀協同發展已經從基礎階段進入關鍵階段,要解決新階段京津冀地區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問題,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向縱深推進,其中一個重要突破口就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日前發布的《京津冀藍皮書:京津冀發展報告(2023)》(后簡稱“《報告》”)指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有助于強化京津冀三地間的技術創新合作,推動區域創新網絡建設,帶動人才、技術、資本及信息等創新要素向周邊地區輻射,提升區域整體科技水平。

同時,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通過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發展,能夠助力津冀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將京津冀打造成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引擎注入新動能。


(資料圖)

《報告》由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該系列每年一發,今年發布的是第12本京津冀發展年度報告。提升京津冀科技創新實力

《報告》認為,作為“五子”聯動中的“兩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相輔相成,能夠形成正向疊加效應。

一方面,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可以推動區域協同創新,提升京津冀科技創新實力。另一方面,當前京津冀三地產業結構差距突出,產業間的相互依存度較低,上下游企業間的關聯性較弱。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可以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助力區域產業優化升級。

不僅如此,國際創新中心建設也對城市生活品質、區域宜居宜業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將推動京津冀交通一體化進程、生態環境改善和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提升。

《報告》指出,北京創新平臺作用日益彰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進入加速推進階段,帶動區域創新生態持續優化,對津冀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科技領域國際交流合作也持續高水平發展,全球科技影響力持續提升。

與此同時,《報告》研究發現,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面臨以下問題:企業創新水平整體不高,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有待強化;基礎研究投入仍相對不足,研發實力有待增強;產學研合作有待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亟待完善;未能充分發揮創新優勢,科技創新產業(300832)化水平不高;津冀產業化資源支撐不足,制約北京創新成果市場化應用和產業化。

《報告》指出,京津冀三地創新梯度懸殊、“核心-外圍”特征明顯且城市群各城市間的創新交流與合作有待加強、北京創新資源服務津冀的能力有待提升等問題的存在制約了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驅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進程。

基于此,《報告》建議,多措并舉、協同合作,助力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推動創新資源與科研成果開放共享,帶動津冀科技創新水平加速提升;提升科技成果對接效率,促進北京創新成果在津冀落地轉化;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基礎能力建設,助力津冀產業優化升級。建立創新人才合作共享機制

《報告》指出,要多措并舉,協同合作,帶動津冀科技創新水平加速提升。人才是第一資源,要培育和集聚高端創新人才,強化區域戰略科技力量。

不僅如此,企業是市場的主體,《報告》強調,要強化企業主導研發模式,完善市場主導科技創新生態系統。不斷拓展政府課題資助體系的選題范圍,設置企業科技發展專項課題,推動應用型課題從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導向企業主導轉變,更好地賦能企業發展。

除此之外,《報告》明確,要改革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持續優化創新環境。改革科研評價機制、人才激勵機制和工資薪酬制度等,為研發人員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集聚和發展各類風險資本,培育風險資本市場,為社會大眾的創新創業夢想提供“種子資金”和“天使資本”。

要帶動津冀科技創新水平加速提升,《報告》還強調,要建立創新人才合作共享機制,緩解津冀高端人才缺乏難題。包括鼓勵和引導京津冀三地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培養和選拔技術人才,鼓勵校內任職人員在協同創新共同體相關平臺兼職等。

還要加快三地科技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如持續推進北京的科技創新平臺、實驗室等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面向津冀兩地開放共用共享,提高科技創新合作便利化水平。另外,還要創新財政支持方式,統籌利用京津冀三地科技、專項資金與產業基金,聚焦重點項目、重大平臺,支持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推進京津冀科技成果就近落地轉化

《報告》提出,要推進京津冀地區科技成果就近落地,加強區域科技成果協同轉化。

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京津冀科技成果的就近轉化機制,以科技成果轉化為抓手推進京津冀科技協同發展。

《報告》建議,首先要出臺京津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條例,完善三地科技成果轉化政策體系;其次是完善三地科技成果評估體系,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的公開案例庫;最后,建立京津冀技術交易市場,建立區域“科博會”,暢通三地科技要素流通渠道。

另一方面,要發揮京津冀科技成果的各自優勢,打造區域創新共同體,形成“北方優勢”。首先,鼓勵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對接津冀產業實際需求,針對重點領域的科技集群,在津冀地區建立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和“科技中試中心”;其次,鼓勵三地對當前國家重大需求、重大裝備及關鍵零部件等課題和項目采取合理分工與聯合攻關,通過共同研發形成北方的“比較優勢”;最后,建立科技人才共享機制,利用互聯網平臺優勢定期開展線上“星期日工程師”,形成三地人才交流的有效互動機制。

除此之外,《報告》提出,要建設京津冀區域科技成果轉化“區塊鏈+眾包+眾籌”平臺,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消除科技成果轉化的信息不對稱性。

標簽: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