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快訊 > 正文

通訊!工信部談2022年工業經濟情況:有四大特點和亮點

本報記者朱寶琛見習記者韓昱

1月18日,國新辦舉行2022年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田玉龍表示,2022年,我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總體呈現穩中有進的態勢。綜合來看,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和亮點。

第一,工業經濟回穩向好,“壓艙石”作用進一步彰顯。第二,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深入推進,產業發展韌性進一步增強。第三,信息通信業平穩持續增長,融合賦能效應進一步凸顯。第四,政策規劃持續加力,企業發展信心進一步提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部主管龐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回顧2022年,我國工業生產持續增長,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增速明顯高于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新能源汽車、移動通信基站等綠色產品、智能產品產量保持高速,工業控制計算機及系統等工業新動能產品和新材料產品不斷引領和創造新需求,體現出工業、制造業持續成為穩增長、調結構、補短板、促發展的穩定器和主引擎。

“工業經濟為穩定宏觀經濟提供了有力支撐。”田玉龍介紹稱,2022年,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6%,為近年來較高水平;工業拉動經濟增長1.1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拉動0.8個百分點;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27.7%,較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對《》記者表示,我國目前仍處于工業化的中后期階段,體量巨大的制造業及圍繞其所形成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韌性和發展動力的主要源泉。

在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鐘正生看來,2023年,政策驅動的制造業轉型升級投資需求持續釋放,也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撐因素。據其測算,貨幣、財政和產業等政策,拉動2022年制造業投資增長5個百分點左右,預計2023年政策的影響幅度將更大。除了在短期穩增長、中長期優化供給的目標導向下,各類政策繼續發力外,更重要的在于“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而制造業中超過八成是民營企業,改善預期也有助于提振其投資意愿。

“在逆周期調節和保增長、穩預期、促發展的2023年,我國工業,尤其制造業必然也是經濟復蘇與增長的最主要角色擔當之一。”柏文喜說。

在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深入推進方面,田玉龍提到,2022年,“工業互聯網已經全面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具有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240家,為產業升級注入新動能”。

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長趙志國也表示,預計2022年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將達到1.2萬億元,主要實現了以下三方面進展。

一是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全面建成。東西南北中五大國家頂級節點和兩個災備節點全部上線,二級節點實現了31個省(區、市)全覆蓋,服務企業近24萬家,培育具有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達到了240余個等。

二是“5G+工業互聯網”512工程圓滿收官。打造了5個產業公共服務平臺,為工業企業應用5G技術提供服務支撐等。

三是賦能行業轉型呈現千姿百態。針對產業共性需求,打造了一批應用推廣服務載體,培育了“低成本、輕量化”的解決方案,降低了廣大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門檻等。

“工業互聯網是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抓手”,無錫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分析稱,工業互聯網作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新興業態與應用模式,隨著其快速成長和創新發展,工業化和數字化將實現更深程度、更廣范圍、更高水平的融合發展。

對于下一步工業互聯網發展的發力點,趙志國指出,一是優環境,加強政策引導;二是抓創新,增強發展動能;三是強應用,加快推廣普及。

吳琦認為,建立健全工業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標準體系、進一步推動5G與工業互聯網的融合發展、加快工業互聯網復合型人才培養、持續完善工業互聯網信息安全體系也將是2023年我國發展工業互聯網的主要發力方向。

標簽: 工業經濟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