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快訊 > 正文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夯實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資料圖片)

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需要統籌謀劃“以人才為本”的激勵機制改革,同時還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既要發揮好舉國體制的優勢,也要注重提高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作用。

2月24日,科技部相關負責人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科技部近年來一直在政策、要素和項目等方面持續發力,支持企業提高創新能力。具體在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以及成果轉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下一步要繼續圍繞“四個強化”來提高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科技基礎能力是國家綜合科技實力的重要體現,是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石,是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根基,更是推動技術進步,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支撐。歷史經驗表明,牢牢抓住科技進步、緊跟全球科技進步的國家,往往能夠在綜合國力的較量中占得先機。

科技創新活動以及體制改革不能脫離企業這個核心節點,企業是最善于把握市場需求、最具有創新活力的市場主體。特別在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企業的作用正在發生顯著變化,將由技術創新主體逐步向科技創新主體過渡。企業作為創新鏈和產業鏈的結合點,對貫通產學研和政商學循環,增強基礎創新、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鏈條厚實度的粘合牽引作用將得到更大程度凸顯。

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首先需要統籌謀劃“以人才為本”的激勵機制改革。具體來看,一是要提升科研人員,特別是基礎研究人員的薪酬和待遇,使其免除后顧之憂。二是要改革當前科技經費的分配機制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模式。當前高等院校以及研究所的行政部門效率有待提升,要盡可能避免科研人員將大量時間用于準備或修改申報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高科研人員的研究專注度。三是要改革當前以論文以及基金為核心的評價體制。研究人員特別是基礎研究人員的研究黃金期較短,而當前研究的生力軍在于青年。因此,應不斷調整優化目前以論文以及基金組合而成的科研評價體系,鼓勵青年研究人員將更多精力向基礎研究傾斜,而不是只考慮有助于快速實現職稱晉升的“短平快”研究方向,從而真正提高科研人力投入與科研資金的效率。

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還需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既要發揮好舉國體制的優勢,也要注重提高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作用,將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有機結合起來。要看到計劃在決策方面的優勢,也要看到市場在選擇方面的優勢。基礎研究同樣需要堅持目標導向,從經濟社會發展、國家安全以及企業實際生產中凝煉科學問題,從源頭和底層解決最核心的問題。而在準確把握市場脈搏,合理切入市場需求方面,需要交由企業加以解決。

具體來看,一是要繼續以知識產權保護與利益分配機制為重點,通過不斷優化的政策環境,減少企業在創新研究過程中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免除企業家的后顧之憂。特別要充分考慮企業在創新鏈條中的貢獻率,并以其為基礎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與補償機制,引導更多創新要素和資源流向企業。

二是要做好產學研一體化工作,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各類創新組織,支持實力雄厚、轉化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的上市企業、龍頭企業或專精特新企業深度參與建設國家及區域的重點科研城、實驗室以及創新平臺,推動政商學之間的有機互動。支持各類企業通過構建創新聯合體、創新聯盟等協同協作機制,推動研究—轉化—產出循環的有機暢通,形成優勢互補、協同增效的有機整體。

三是要加大財政金融幫扶支持力度。要繼續擴大對特定企業的財稅優惠、財政貼息以及補貼力度,可以資本化的研發費用要盡可能資本化,費用化的支出要做好加計扣除。要發揮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定向引導作用,推動信貸成本下行,引入風險承擔能力更前的VC、PE等機構,完善股權融資體系,解決好企業在科技研究過程中面臨的資金約束。

標簽: 科技創新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