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快訊 > 正文

財政部權威發聲:今年財政收入有望恢復性增長,加大力度促消費擴投資

周瀟梟北京報道


(相關資料圖)

3月1日,國新辦舉行發布會,邀請財政部部長劉昆,以及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財政部副部長朱忠明,介紹財政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重大決策部署的情況,并答記者問。

在全國兩會前夕,這場發布會展望了2023年財政收支形勢,透露了2023年積極財政政策的重點,還回應了面對土地出讓收入下降和債務壓力加大的地方財政執行狀況。

劉昆表示,今年經濟有望總體回升,地方財政狀況預計逐步向好。經濟回升將帶動財政收入的增加,去年集中實施留抵退稅使得基數偏低,這兩方面因素將推動財政收入實現恢復性增長。也要看到,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財政收入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我國疫情快速達峰,生產生活秩序恢復進程快于外界預期,部分機構上調了中國2023年經濟預期。今年1、2月份PMI重回擴張區間,2月制造業生產景氣度進一步提升,印證了當前經濟的復蘇。不過,當前外部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國內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各種超預期因素隨時可能發生。“土地出讓收入減少+償債壓力加大”的財政平衡術

2022年我國經濟增長3%,受疫情等超預期因素影響低于潛在增速。為了應對經濟下行壓力,2022年加大了減稅降費力度,推出了以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為主體的減負政策,這加劇了財政收入增收壓力。

2022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37萬億元,同比僅增長0.6%。2022年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4.2萬億元,其中增值稅留抵退稅約2.46萬億元,僅留抵退稅這一項占當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為12%。這意味著,若沒有推出留抵退稅政策,全年財政收入增幅將提高約12個百分點。

除了一般公共預算,受房地產市場下行影響,2022年全國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約6.69萬億元,比上年下降23.3%。土地出讓收入的縮水,意味著地方可用財力的收緊。從中長期來看,房地產行業告別高速增長年代,意味著以土地出讓收入作為還債來源的相關公共債務償債壓力加大。

劉昆表示,土地出讓收入列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是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的主體。從全國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的情況看,約有15%左右的收入調入一般公共預算使用。去年土地出讓收入出現下降,但對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影響是可控的。以2022年土地出讓收入減收約2萬億元匡算,影響地方一般公共預算財力約3000億元。另外,土地出讓收入是毛收入,收入減少的同時,也會相應減少拆遷補償等成本性支出。因為收支是聯動的,所以土地出讓收入下降影響并沒有那么大。

劉昆指出,關于債務集中到期的壓力,我國2022年法定債務的負債率約為50%左右,這個指標相較其他國家而言是比較低的。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主要是分布不均勻,一些地方債務風險較高,還本付息壓力較大。財政部已督促有關地方切實承擔主體責任,抓實化解政府債務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這個底線守得住。

劉昆表示,關于地方財政緊平衡的問題,地方財力和它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不是一回事,地方40%左右的財力來自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2022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下降2.1%,但是過去三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平均增長9.3%,這有效彌補了地方本級收入的不足。過去三年地方財政支出平均增幅為3.4%,所以,地方財政是緊平衡狀態,但也是總量增加的狀態,地方預算執行是比較好的。

記者梳理各省份2022年財政收支數據發現,31個省份中僅8個省份2022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實現正增長,但是因為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力度加大,31個省份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均為正增長。2022年各級政府加大了資源統籌力度,比如中央層面2022年加大對特定金融機構和企業利潤上繳,規模預計為1.65萬億元。部分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對土地、資產、資源等處置力度,通過增加此類一次性收入,來更好實現財政平衡。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對記者表示,2022年受疫情、退稅政策、房地產市場下行等影響,財政確實處于緊平衡狀態。但是,財政在多方籌集資金,中央加大了對地方轉移支付力度,實際影響沒有那么大。但是,要警惕有些地方政府為了應對收入下行,出現惡化營商環境的行為。從中長期來看,土地出讓收入的回落,可能會提高相關城投的債務風險,可能帶來財政金融風險的交叉感染。要應對這些債務壓力,短期來看可能要拉長債務期限,降低還債成本;中長期來看需要推進財政體制改革,促進財力和事權與支出責任的更好匹配。促進消費回暖升級、確保政府投資力度不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2023年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劉昆表示,當前我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外部環境動蕩不安。應對這些風險挑戰,要求我們加大財政宏觀調控力度,優化政策工具組合,在有效支持高質量發展中,保障財政可持續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

具體而言,“加力”就是要適度加大財政政策擴張力度。一是在財政支出強度上加力。2022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6.06萬億元,今年將統籌財政收入、財政赤字、貼息等政策工具,適度擴大財政支出規模。二是在專項債投資拉動上加力。合理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適當擴大投向領域和用作資本金范圍,持續形成投資拉動力。三是在推動財力下沉上加力。持續增加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向困難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傾斜,兜牢兜實基層“三保”底線。

“提效”,就是要提升政策效能。一方面,完善稅費優惠政策,增強精準性和針對性,著力助企紓困。另一方面,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更好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有效帶動擴大全社會投資,促進消費。同時,加強與貨幣、產業、科技、社會政策的協調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

劉昆表示,2023年要完善稅費支持政策,著力紓解企業困難。綜合考慮助企紓困需要和財政承受能力,進一步完善稅費優惠政策,突出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以及特困行業的支持,讓企業多減一些負擔。積極支持科技攻關、鄉村振興、教育、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黨政機關繼續過緊日子,不該花的錢,一分錢不花。

許宏才在回應記者提問時表示,2023年將合理安排專項債券規模,確保政府投資力度不減,更好發揮“四兩撥千斤”的帶動作用。將在重點支持現有11個領域項目建設基礎上,適量擴大資金投向領域和用作項目資本金范圍,持續加力重點項目建設,形成實物工作量和投資拉動力。

專項債的放量發行成為穩增長的重要手段,推動基建投資實現較高增長。2022年全年我國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超過4萬億元,創歷史新高。其中,包括年初預算確定的新增規模3.65萬億元,以及年終決定依法盤活的5000多億元結存的專項債限額。2022年年初明確了專項債重點投向,包括交通基礎設施、能源、農林水利、生態環保、社會事業、城鄉冷鏈等物流基礎設施、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國家重大戰略項目、保障性安居工程9大領域,年中將新型基礎設施、新能源項目納入支持范圍,自此專項債重點支持領域擴至11個。

2023年積極財政政策還將積極擴大消費。許宏才表示,財政部將落實全面擴大內需戰略,激發消費潛能,進一步支持消費市場回暖升級。加大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調節,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費能力,同時完善稅費優惠政策,激發社會消費潛能。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通過現有的資金渠道對家電“以舊換新”、綠色智能家電下鄉等予以支持。對于購置期在2023年的新能源汽車繼續免征車輛購置稅。降低部分優質消費品進口關稅,推動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支持實施縣域商業建設行動,促進縣域消費擴容提質。支持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擴大農產品的消費市場。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預計2022年財政赤字率為3%,專項債規模3.9萬億元,規模較上年均有所上升。

羅志恒表示,今年我國經濟實現5%以上的增長應該沒有問題。當前,居民、企業、政府部門的積極性在回升,生產生活秩序在加快恢復。積極財政政策加力提效,赤字率和專項債規模都有望提升,貨幣政策要求維持穩健,今年通脹不會成為政策掣肘,財政和貨幣政策可以繼續加大協調力度,諸如政策性金融工具還將繼續發力拉動投資。當然,也要做好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等風險防范化解工作,推動經濟平穩發展。

標簽: 財政收入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