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快訊 > 正文

線下消費復蘇明顯 投資意愿有所恢復 政策精準滴灌 中小企業信心持續提升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近日發布數據顯示,2月中小企業發展指數(SMEDI)為89.6,在1月大幅回升的基礎上進一步回升0.7個點,連續兩個月上升。其中,反映企業信心狀況的宏觀經濟感受指數為99.5,比上月上升0.8個點。


(資料圖)

發展信心回升

從數據來看,2月,中小企業發展指數中的8個分行業指數全面回升。其中,社會服務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件業、住宿餐飲業指數分別上升1.1個點、1.0個點、1.0個點,分別達到89.7、89.3、83.6。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房地產、批發零售業的上升幅度則處于0.4個點至0.8個點之間。此外,目前僅有建筑業及房地產的指數在90以上,分別為90.4、93.4。

2月,8個分項指數也全面回升,亦實現連續兩個月上升。中小企業行業運行指數為94.8,比上月上升0.9個點。市場指數為81.8,環比上升1.1個點。在所調查的8個行業中,8個行業國內訂單指數、銷售量指數和銷售價格指數均上升。對此,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指出,相關數據表明,企業發展信心正在繼續回升,市場預期持續提振。

事實上,進入2023年,種種跡象也讓中小企業感受到了中國經濟的陣陣暖意。眾多的線下消費超預期復蘇,為一季度乃至全年消費創造了良好開局;各地重大項目密集開工,為經濟回升提供有力支撐;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均連續兩個月位于擴張區間……

不僅如此,企業效益狀況有所改善,投資意愿有所恢復。數據顯示,2月,效益指數為75.2,比上月上升1.2個點,反彈幅度較大,所調查的8個行業效益指數均上升;投入指數為83.6,比上月上升0.7個點,所調查的8個行業投入指數均上升。

專家表示,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在推動創新、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段時間以來,各地各部門多措并舉,助力中小企業發展。這些政策效果持續釋放,激發了中小企業發展的活力,企業發展信心穩步回升。

政策持續發力

近年來,央行不斷加大對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力度,尤其是針對小微企業,多措并舉進行“精準滴灌”。

僅從去年來看,央行就先后印發了《關于推動建立金融服務小微企業敢貸愿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的通知》《關于支持金融機構對普惠小微貸款階段性減息有關事宜的通知》,還聯合其他部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支持力度的通知》。在貨幣政策工具運用上,央行去年及時接續轉換兩項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還創設了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此外,去年央行兩次降準,有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促進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從成效來看,央行數據顯示,2022年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23.8萬億元,同比增長23.8%;全年增加4.59萬億元,同比多增4549億元。普惠小微貸款授信戶數5652萬戶,同比增長26.8%。貸款利率方面,據央行行長易綱在近期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普惠小微貸款利率從2018年1月份的6.3%下降到去年12月份的4.9%,是歷史較低水平。從融資成本上看,支持了小微企業。

數據顯示,過去一年,我國新增減稅降費和退稅緩稅緩費超4.2萬億元,創歷史新高;證監會以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為目標,深化新三板改革,高質量建設北交所,從掛牌條件、監管機制等方面提升對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

多地政府也因地制宜打出政策組合拳,多措并舉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財政部表示,將綜合考慮財政承受能力和助企紓困需要,盡快研究明確政策,抓好落地見效,推動形成“水深魚歸”“水多魚多”的良性循環;工業和信息化部將開展“一鏈一策一批”中小微企業融資促進行動,加大對優質中小微企業直接融資支持等。

專家表示,針對性的貨幣政策有效改善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現金流緊張狀況;減稅降費政策直擊經營主體的痛點和難點,企業獲得感增強。

數字化機遇

專家認為,數字化轉型能夠幫助中小企業實現“提質、增效、降本、減存、綠色、安全發展”等多重目標,從而有效對業務創新與發展的變化作出靈活反應,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和企業戰略實施落地的能力,進而全面提升執行力,獲得企業持久競爭力。

今年,支持小微企業發展依然是央行的重點工作。1月,央行、銀保監會聯合召開主要銀行信貸工作座談會。會議指出,各主要銀行要合理把握信貸投放節奏,適度靠前發力,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精準有力支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用好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等優惠政策,加力支持小微市場主體恢復發展。

從中國中小企業協會發布的數據來看,8個行業指數均處于景氣臨界值100以下,尚未恢復到景氣區間,說明回升的基礎尚不牢固,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

專家認為,要繼續加大財政金融的支持力度,助力服務業企業發展。同時,也可根據行業特點推出有針對性的扶持紓困措施,引導服務業市場主體向好發展。營商環境的優化關鍵在于法治化、市場化和國際化。加大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在于數字普惠金融的推進,在于財稅事務的便捷和讓利。

當前,加大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已普遍納入了銀行的業務重點,而發行小微企業金融債也成為重要的融資手段,能夠實現負債多元化和降低存款依賴度,有利于拓寬資金來源,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和普惠小微企業發展。

業內人士建議,中小微企業要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數字化轉型改造,抓好數字技術為企業帶來的新發展機遇。同時,可以通過發展數字平臺實現中小微企業的集約式共同發展。此外,也可以借助高質量的金融服務壓降融資成本,借助多層次資本市場提升企業治理和運營。(依琰)

■數據

近年來,我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政策支持力度日益增強,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建設,中小企業發展的信心和決心更加堅定。去年以來,國家層面出臺40多項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相關政策,各地出臺270多項相關舉措。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廣大中小企業迎難而上,呈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活力。數據顯示,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的數量、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同比分別增長10.5%、5.2%和1.1%。

標簽: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