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快訊 > 正文

消費成為拉動經濟第一動力


(資料圖片)

今年的復蘇跟以往有所區別,今年由消費主導,而不是消費和投資形成合力。消費的恢復目前依賴消費場景放開后前期擠壓性需求的釋放,表現為以餐飲、旅游消費為代表的服務型消費趨勢喜人。

放在以往,單純消費的恢復并不足以撬動整體經濟增長率滿足目標要求,總能看到投資的身影。但是,由于疫情的特殊效應,今年消費僅憑“一己之力”就能撐起KPI任務,市場對逆周期調節工具的依賴性并不強。這從4月中央政治局會議以及貨幣政策一季度例會的表述中就能感受出來。

一季度貨幣政策例會表明,當前的貨幣政策已經處于復蘇期的思維之中,央行開始考慮不再“逆周期調節”,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從“做加法”到“聚焦重點、合理適度、有進有退”,宏觀政策不僅擴大需求,而且注重“改革創新和防范化解風險”。

4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得到緩解,經濟增長好于預期”,同時防風險表述再次出現,表明在完成全年經濟指標任務難度不大的情況下,對應的調結構政策可能再次出臺,只是現階段“經濟運行好轉主要是恢復性的,內生動力還不強,需求仍然不足”,因而政策整體還是處于呵護狀態,對應的調結構力度可能不如2021年。

目前來看,消費獨樹一幟,而投資相對疲軟的狀態將持續。唯有等待,在“養”的過程中,內需逐步修復,經濟內生動能逐漸轉強,市場認為的“弱復蘇”與政策認為的“好于預期”之間的分歧才會逐漸彌合。

結構性復蘇也帶來一些有趣現象,因為同樣的經濟增速,驅動力不同對市場的影響也不同。通常而言,只有以地產為代表的投資復蘇才會帶來大家想要的融資需求和資產供給。當地產缺席,而新的增長引擎尚未出現時,只能政府挺身而出,表現為企業和居民部門穩杠桿、政府部門加杠桿。

這種復蘇路徑,一方面政府能撬動的民間資源有限,不能跟企業部門和居民部門相比;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有意識地督促銀行降利率,促使部分企業貸款利率甚至低于存款或者理財利率,存在資金空轉現象。這也是宏觀經濟數據火熱的同時,金融市場反應相對平淡的原因。

標簽: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