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快訊 > 正文

以精準金融服務支持災后重建和生產


(相關資料圖)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日前印發《關于做好防汛救災和災后重建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要求銀行機構強化對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三農”以及與民生密切相關的災區交通、通信、燃氣電力、農田水利、排洪防澇等基礎設施修復重建和改造升級等重點領域的信貸支持。鼓勵保險資金積極參與災后恢復重建,支持保險機構積極對接受災地區經營主體災后重建、生產恢復等方面的資金需求。

近期受臺風和強降雨影響,我國東北、華北、華南等地頻降暴雨,多地發生嚴重洪澇地質災害,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不利影響,比如造成蔬菜設施受損和菜田被淹。

“銀行業機構應該從多方面提供精準金融服務,助力災后重建、生產恢復。”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葉銀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首先要調增信貸投放計劃,優先保障受災地區的信貸規模,加大受災地區信貸支持力度。著力加強對小微企業、種植養殖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戶等重點客群,以及對農業穩產、農田水利、防汛應急物資生產、運輸、收儲等重點領域的信貸支持,并加大對交通、市政等領域的投融資支持力度。綜合運用貸款到期寬限期、展期、無還本續貸等紓困政策,保障貸款支持連續性,緩解小微企業、農戶等的短期資金壓力,支持復工復產。

此外,葉銀丹認為,要開展實地走訪對接,深入了解企業受災程度、生產狀況、投資規模、重建資金需求。建立審查審批快速通道,建立快速響應和綠色通道機制,做到優先受理、優先審查、優先評審。對受災嚴重的客戶、緊急資金需求等簡化審批流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優惠和減免貸款利率及費用,為企業減負。同時,全力保障現金運營和賑災資金緊急撥付,加強對受災地區銀行的流動性支持等。

值得關注的是,在支持災后重建、生產恢復中,作為災害“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的保險行業已經在積極行動。截至8月12日10時,河北等16個受災地區的保險機構收到保險報案26.06萬件,估損金額97.82億元,目前已賠付案件11.4萬件,賠付金額14.5億元。黑龍江、吉林兩省保險報案1.63萬件,估損金額17.18億元。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鎖凌燕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參與災后恢復重建中,保險業應該發揮重要作用。一是履行承諾,夯實“復原力”。二是延伸功能,促進“減災力”。三是提供資金,提升“發展力”。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保險學院院長助理王國軍也對記者說,保險業在災后重建、生產恢復中,首先要做的是及時按保險合同賠付被保險人的財險損失和給付人身保險金,保障被保險人的生產生活;此外,發揮保險業的資金優勢,在防控風險的基礎上,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助力地方經濟的恢復發展。更關鍵的是,要積極參與地方風險管理方面的社會治理,比如將本次洪災數據輸入平安保險的“鷹眼系統”或者太平洋保險的風險雷達系統,并補齊歷史數據,納入保險業的風險管理系統,實現及時預警、風險監控和災情抑制及災后重建。

標簽: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