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視 > 正文

今日熱聞!九部門發文!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建設,豐富環境權益融資工具

10月31日,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等九部門聯合發布《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實施方案》(下稱《方案》)。

《方案》提出,到2025年,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基本建立,新建或改造不少于200項計量基準、計量標準,制修訂不少于200項計量技術規范,籌建一批碳計量中心,實質性參與不少于30項相關國際標準制修訂,市場自主制定標準供給數量和質量大幅提升。到2030年,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更加健全;到2060年,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全面建成,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有力支撐碳中和目標實現。

《方案》要求,健全市場化機制標準體系,為綠色金融、碳排放交易、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等提供關鍵保障。豐富環境權益融資工具,制定綠色能源消費相關核算、監測、評估等標準。


【資料圖】

《方案》明確,統籌利用現有資金渠道,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支持碳達峰碳中和關鍵計量技術研究、量值傳遞溯源體系建設以及相關基礎通用和重要標準的研究、制定、實施等工作。

加強重點領域碳減排標準體系建設

《方案》指出,加強重點領域碳減排標準體系建設,為能源、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農業農村等重點領域節能降碳、非化石能源推廣利用、化石能源清潔低碳利用以及生產和服務過程溫室氣體減排、資源循環利用等提供關鍵支撐。

健全非化石能源技術標準,圍繞風電和光伏發電全產業鏈條,開展關鍵裝備和系統的設計、制造、維護、廢棄后回收利用等標準制修訂。建立覆蓋制儲輸用等各環節的氫能標準體系,加快完善海洋能、地熱能、核能、生物質能、水力發電等標準體系,推進多能互補、綜合能源服務等標準的研制。

《方案》要求,完善化石能源清潔低碳利用標準。開展煤炭綠色智能開采、選煤潔凈生產以及煤炭清潔低碳高效利用標準研制。開展石油天然氣開采、儲存、加工、運輸等節能低碳生產技術標準研制。

同時,加強工業綠色低碳轉型標準制修訂。圍繞鋼鐵、石化化工、有色金屬、建材、機械、造紙、紡織等重點行業綠色低碳轉型要求,開展標準體系建設。

針對公路、水運、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民航等交通基礎設施和運輸裝備,開展節能降碳設計、建設、運營、監控、評價等標準制修訂,完善物流綠色設備設施、運輸和評價等標準。

《方案》提出,加強基礎設施低碳升級標準制修訂。研究制定城市基礎設施節能低碳建設、污水垃圾資源化利用、農房節能改造、綠色建造等標準。完善建筑垃圾、余能余熱再生及循環利用設備標準。

同時,重點開展降低碳排放強度、可再生能源抵扣標準研制,推動種植業與養殖業生產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減排技術標準研究,完善工廠化農業、規模化養殖、農業機械等節能低碳標準。

加強資源循環利用標準制修訂上,《方案》明確,健全資源循環利用標準體系,圍繞園區循環化改造,推進能量梯級利用、水資源綜合利用、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循環鏈接等標準制修訂。健全清潔生產、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標準。

豐富環境權益融資工具

《方案》要求,健全市場化機制標準體系,為綠色金融、碳排放交易、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等提供關鍵保障。

加強綠色金融標準制修訂方面,《方案》提出,加快制定綠色、可持續金融相關術語等基礎通用標準。完善綠色金融產品服務、綠色征信、綠色債券信用評級、碳中和債券評級評估、綠色金融信息披露、綠色金融統計等標準。

同時,加快碳排放交易相關標準規范制修訂,建立健全信息披露標準,研究碳排放交易實施規范、交易機構和人員要求等標準。豐富環境權益融資工具,制定綠色能源消費相關核算、監測、評估等標準。完善合同能源管理等綠色低碳服務標準。

《方案》還指出,加強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標準制修訂。研究完善生態產品調查監測、價值評價、經營開發、保護補償等標準。加快推進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生態產品認證評價、生態產品減碳成效評估標準制定。

加強計量管理體系建設方面,《方案》要求,完善計量制度規則,研究制定碳計量監督管理辦法和重點行業碳計量監督管理規定。研究建立碳計量監測、碳計量審查和評價等制度,推進能源計量與碳計量有效銜接。

成立碳達峰碳中和計量技術委員會,加強碳計量政策研究和計量技術規范制修訂。加快制定碳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在線監測設備校準、碳排放與碳監測關鍵參數測量方法、企業碳排放直接測量方法、城市碳排放時空反演方法、碳匯計量等計量技術規范。并研究制定碳排放計量模型、碳排放計量數據質量評價方法等計量技術規范,為碳交易、碳核查等提供計量支撐。

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標準制定等工作

重點工程和行動方面,《方案》要求,實施碳計量科技創新工程,加強碳計量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推動實現計量協同創新。

實施碳計量基礎能力提升工程,面向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大戰略需要,布局一批計量基準、計量標準及配套基礎設施,加快碳達峰碳中和相關量值傳遞溯源體系建設。并在部分企業、園區和城市開展低碳計量試點,樹立一批碳計量應用服務標桿,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示范。

《方案》指出,要開展雙碳標準強基行動,加快完善碳排放監測、核算、核查、報告與評估等碳達峰急需的基礎通用標準,積極研究制定碳中和基礎與管理標準。建立標準快速制定機制和渠道,2023年前完成30項國家標準制修訂。同時,推動在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及重點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保護區等地區,結合實際建立區域協同的標準實施機制。

開展百項節能降碳標準提升行動方面,《方案》要求,加大制冷產品、工業設備、農業機械等重點用能產品強制性能效標準及測量評估標準制修訂工作。加快鋼鐵、石化化工、有色金屬、建材、煤炭等行業的能耗限額標準提升工作。推進車輛燃油經濟性及能效標準制修訂工作。加快建立能效能耗標準實施監測統計系統,2025年前完成100項能效能耗標準及配套標準的制修訂工作。

《方案》指出,要發揮市場自主制定標準優勢,積極引導社會團體制定原創性、高質量生態碳匯、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碳清除前沿技術、綠色低碳技術相關標準,以標準先行帶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突破。2025年前完成30項前沿低碳技術標準制定。

此外,《方案》還提出若干保障措施,其中明確,統籌利用現有資金渠道,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支持碳達峰碳中和關鍵計量技術研究、量值傳遞溯源體系建設以及相關基礎通用和重要標準的研究、制定、實施等工作。

標簽: 權益融資 社會資本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