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視 > 正文

十部門發文開展賦智中小企業專項行動 助力“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_全球報道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5月2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官網公布,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教育部等十部門近日聯合印發《科技成果賦智中小企業專項行動(2023—2025年)》(下稱《專項行動》),提出到2025年,健全成果項目庫和企業需求庫,完善賦智對接平臺體系,遴選一批優質的科技成果評價和轉移轉化機構,推動一批先進適用科技成果到中小企業落地轉化;開展不少于30場賦智“深度行”活動,有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實現產學研用深度合作。

《專項行動》強調,圍繞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健全成果轉化服務格局,促進中小企業產出更多高質量科技成果,形成閉環激勵機制,構建成果“常態化”匯聚、供需“精準化”對接、服務“體系化”布局的創新生態,實現成果價值和經濟效益持續增長。

中小企業聯系千家萬戶,是推動創新、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在5月19日召開的政策吹風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徐曉蘭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賦智”行動解決的是中小企業創新來源問題。

徐曉蘭說,專精特新的靈魂是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是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當前,科技成果轉化還存在“找不著”“談不攏”“難落地”等困難。成果怎么找、需求與供給之間如何對接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賦智”行動通過強化科技成果有效供給,暢通技術供需對接渠道,進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助力“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專項行動》提出三項重點任務,包括推進成果“常態化”匯聚。其中提出增強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機器人、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智能技術的供給及推廣,支持中小企業實施智能制造與建造,通過智能化技術改造和“上云上平臺”,加快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等;實施供需“精準化”對接。具體措施包括落實大中小企業“攜手行動”,持續開展“百場萬企”大中小企業融通對接活動,發揮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對接服務平臺作用,助力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成為大企業的最佳“合伙人”等;加速服務“體系化”布局。內容包括建立周期短、效益好的制造業創新成果服務體系,加強成果中試熟化能力建設,為中小企業輸送更多高成熟度成果等。

中央財經大學數字經濟融合創新發展中心主任陳端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數字化轉型整體上投入不足、支撐保障體系不健全,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存在不確定性,而大型企業更有優勢。在政策扶持下,讓不同規模企業加強協同,以龍頭企業的“技術溢出”助力“專精特新”型中小微企業孵化成長,促進上下游產業協同,打造適應未來產業升級大勢的數字生態共同體。

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對記者補充道,中小企業規模小、資金少、人才短缺、抗風險能力弱,但其數量規模也是最大的,對于數字化服務商和平臺來說是有待開發的藍海。要幫助中小企業將數字技術融入企業的業務流,借助算力、算法和數據打造智能化閉環,實現生產經營全過程可控,提升行業競爭力。

標簽: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