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視 > 正文

重點群體創業就業再迎政策紅利

近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農業農村部等四部門發布《關于進一步支持重點群體創業就業有關稅收政策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進一步支持重點群體創業就業。

推動以創業促就業

《公告》指出,自2023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脫貧人口(含防止返貧監測對象)、持《就業創業證》(注明“自主創業稅收政策”或“畢業年度內自主創業稅收政策”)或《就業失業登記證》(注明“自主創業稅收政策”)的人員,從事個體經營的,自辦理個體工商戶登記當月起,在3年內按每戶每年20000元為限額,依次扣減其當年實際應繳納的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個人所得稅。扣減限額標準最高可上浮20%,各省(區、市)可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在此幅度內確定具體限額標準。


(資料圖)

《公告》還明確,重點群體人員包括四類:納入全國防止返貧監測和銜接推進鄉村振興信息系統的脫貧人口;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登記失業半年以上的人員;零就業家庭、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勞動年齡內的登記失業人員;畢業年度內高校畢業生。

記者注意到,此次規定3年內每年給予最高不超過20000元的各相關稅種稅收減免,相比財稅〔2019〕22號文規定的每年12000元稅收減免額度提高了8000元,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人力資源研究所副所長初浩楠對記者表示,財稅減免持續加力對重點群體創業就業有重要的推動意義。一是能夠推動三類群體以創業促就業。脫貧和防止返貧人員、失業人員、零就業和城市低保人員是促進社會就業的重點人群。適合這三類群體創業的領域有進入門檻低、初始資本投入低、技術門檻低的特征。這些個體經營現金流小,利潤小。政府通過持續減免稅收,進一步降低三類群體自就業、自創業的門檻,助力三類群體以創促就。

二是推動應屆畢業生以創業促就業。應屆畢業生就業一直是國家和社會關注的熱點。近幾年應屆畢業生就業壓力大,除了協調國家、社會、企業、高校力量促進就業外,通過持續減免稅收,鼓勵應屆畢業生將創新創業大賽和校內創業孵化項目轉化為創業企業,是化解應屆畢業生就業壓力的另一個渠道。

三是推動個體經營合規化。個體經營和城市管理之間的矛盾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個體經營合規化一直是政府努力解決的問題。通過持續減免稅收,降低經營成本,有助于推動更多個體經營走合規化路徑,降低城市管理的成本和復雜度。

提振創業者信心

今年我國的就業形勢仍然面臨許多挑戰,尤其是在應屆畢業生人數創新高、青年失業率較高的情況下,要緩解就業壓力,支持畢業生創業是一條重要途徑。

趙曉晨今年畢業于山東一所高校,在校期間他就多次到企業實習,尤其是他感興趣的零售行業。他告訴記者,在大四下學期,他就開始準備創業。“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想創業,在校期間我積累了一定的從商經驗,畢業后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現在正在籌備一個項目。”

談及政府對應屆畢業生的創業支持,趙曉晨坦言,這對像他一樣的創業者有一定的幫助,尤其是稅收優惠,對于剛起步的創業者來說幫助更大。“盡管我現在還不到繳稅這一環節,但聽到這個政策還是很暖心,對未來的發展有了很大信心。”趙曉晨說。

不過趙曉晨的創業也有很多困難,比如辦公地點的租賃費用目前是他前期最大的一筆投資,對他來說壓力較大。希望在這方面政策能有一定的支持。

在初浩楠看來,支持大學生創業一定要持續增強配套扶持政策。比如政府和高校主導的創業園要為應屆畢業生創業提供免費辦公地點,加大高質量創業項目孵化力度,協助畢業生和其初創企業解決市場資源不足、經驗不足等瓶頸問題。

同時,要進一步發揮好校內孵化作用。“應屆畢業生創業除了創業意愿和動機外,更重要的是創業思維、創業能力、創業體驗。”初浩楠認為,高校大多都有大學生創業園,但創業園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提高應屆畢業生創業率的重要途徑就是充分開發校內大學生創業孵化。

此外,搭建應屆畢業生創業宣傳平臺也很重要。初浩楠表示,要在政府主導下,搭建融媒體平臺,宣傳大學生創業項目,為大學生創業項目對接B2B和B2C的市場和客戶。

標簽: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