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快訊 > 正文

每日熱議!全面持續深化改革 上海國資國企擔當科創中心建設主力軍

近期,上海市國資委書記、主任白廷輝介紹了的十八大以來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的有關情況。他指出,上海國資國企極踐行“牢記使命、深化改革、守正創新、服務發展”核心價值理念,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國企建優勢作用進一步發揮。

在回答證券時報記者提問時,上港集團(600018)黨委副書記、總裁嚴俊表示,上港集團牢記囑托、奮發實干,2021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實現4703萬標準箱,已經連續12年蟬聯世界第一,也是世界唯一突破4000萬標準箱大關的港口。在科技賦能方面,上海港目前在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一系列前沿科技應用方面取得了諸多成效。

嚴俊介紹,上港集團開發上線數字孿生系統,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以及3D技術,在虛擬空間中“復刻”了一個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不斷進行壓力測試和系統優化迭代。此外,公司的首個智能駕駛集裝箱轉運技術場景也不斷提質增效。


(資料圖片)

國企為上海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上海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白廷輝介紹,上海是黨的誕生地和初心始發地,也是國資國企重鎮。近年來,上海國企黨建優勢作用進一步發揮,國企改革系統性協同性更加突出,國資布局結構持續優化,國資監管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國有經濟發展質量效益有效提升。

他表示,2021年,上海市地方國有企業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約占全國地方國企的1/7、1/9和1/6。其中,上海地方國企資產總額26.27萬億,同比增長6.9%;實現營業收入近4萬億元,同比增長6.2%;利潤總額3526.6億元,同比增長4.7%;生產總值1.23萬億元,占上海生產總值的28.5%;繳納稅金2362.47億元,約占全市地方稅收的15.4%。

此外,上汽集團(600104)、綠地集團、中國太保(601601)、浦發銀行、上海建工(600170)、上海醫藥(601607)等6家國企進入世界500強,上港集團、申通地鐵(600834)集團、錦江國際集團、機場集團等4家國企進入全球行業排名前三。17家企業進入2021年中國企業500強,7個品牌入圍2021年亞洲品牌500強,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上海市國資委副主任馬曉賓繼續介紹,上海國資國企堅持以市場化改革作為工作的導向,一是積極發展公眾公司,提升國有資本證券化水平。明確以發展公眾公司作為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實現形式,充分利用多地域、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推動符合條件的企業整體上市或核心業務資產上市,支持新興產業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目前市國資委直接監管的金融服務類企業全部實現整體上市,市場競爭類企業基本實現整體上市或是核心業務資產上市。上海國資系統已經有在境內外各類市場的上市公司近100家。

二是實施開放性市場化戰略合作,帶動多種所有制資本共同發展。圍繞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聚焦產業鏈、價值鏈,市屬各級企業積極“引進來”、主動“走出去”,與各類所有制企業開展資本合作。一批上海國有企業實施重組,通過創新機制,不斷提升活力和競爭力。3年來,完成9組17家企業集團重組整合,改組設立長三角投資公司、國投公司等功能性平臺公司,新建成立農投集團、數據集團、康養集團等一批新產業(300832)集團,進一步增強國資投資運營功能和集聚產業聯動協同效應。支持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引入戰略投資者實施“二次混改”,比如上海醫藥引入持股5%以上的積極股東,優化股權結構,參與公司治理。

三是建立健全利益分享風險共擔的機制,激發干部職工積極干事創業的激情和熱情。積極探索實施長效激勵約束,強化市場化的經營機制,積極深化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試點,建立健全核心骨干員工與企業利益分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機制,修訂完善本市地方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細則,擴大試點范圍,完善試點條件,優化審批流程。支持完成整體上市或者核心業務資產上市的企業集團、高新技術企業、科技服務類企業、轉制科研院所,開展員工持股試點,進一步積累實踐經驗。目前市國資委系統已經有130余戶的企業開展了員工持股,也很好地激發了干部職工干事創業的激情和熱情。

加強創新驅動 持續深化國企改革

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上港集團黨委副書記、總裁嚴俊表示,2021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實現4703萬標準箱,已經連續12年蟬聯世界第一,也是世界唯一突破4000萬標準箱大關的港口。聯合國《航運年度評論》連續11年把上海港列為全球連通度世界第一。

關于上海港洋山四期目前的整體效能情況,嚴俊說,洋山四期是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綜合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碼頭。2017年12月開港,2018年開港第一年就實現了201萬標準箱的吞吐量,2021年完成的吞吐量是570萬標箱,作業能級達630萬標箱,全面實現設計時的遠期吞吐能力。

據介紹,在勞動生產效率方面,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是傳統碼頭的200%以上,效率非常高。在人工成本節約70%的前提下,效率提高30%。目前,橋吊單機的作業效率,單船平均作業臺時量等,各生產指標都屢創新高。由于整個港區真正實現了零排放,2022年獲評全國首家五星級“綠色港口”集裝箱碼頭。

嚴俊強調,在科技賦能方面,上海港目前在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一系列前沿科技應用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效,尤其是全自動化碼頭智能生產管理控制系統(ITOS系統),是上海港完全自主研發,也是目前國內自動化碼頭唯一的“中國芯”。它不僅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而且還實現了效率反超,被評為2020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特等獎,也入選了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目前已在國內外14個集裝箱碼頭得到應用。

記者了解到,上港集團研究出了一批高端技術。如,“超遠程智慧指揮控制中心”即所謂F5G,可以在離港區100公里以外,控制橋吊等設備,瞬時誤差時延在6毫秒之內。此外,企業還開發上線了數字孿生系統,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以及3D技術,在虛擬空間中“復刻”了一個洋山四期,讓其不斷進行壓力測試和系統的優化迭代。另外,首個智能駕駛的集裝箱轉運技術場景也不斷提質增效,上港集團與上汽集團、上海移動共同推進智能重卡項目,通過“5G+L4”的技術,在去年(2021年)已經實現了4萬標準箱的轉運業務。

隨后回答媒體提問時,上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虹表示,近年來,上汽集團貫徹落實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的相關要求,在市國資委的指導下,從集團及所屬企業兩個層面,穩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助力集團創新轉型。集團層面,在保持國有控股地位不變的前提下,引入戰略資源,改善公司的治理結構,持續提升上汽的市場競爭力、協同創新力和資源整合力。企業層面,對一些具有中性化、平臺化特征的創新業務,根據發展不同階段,有序推進實體化運作、市場化融資和分拆上市等工作。目前,上汽已經培育形成了捷氫科技、智己汽車、飛凡汽車、友道智途、享道出行、零束軟件等20家“科創小巨人”企業。近三年來,捷氫、智己、享道等5家企業已經實現市場化融資近百億元。

久事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過劍飛表示,久事集團是上海改革開放的產物,經過這十年的改革發展,目前已形成了城市交通、體育產業、地產置業、資本經營、文旅產業等五大主業板塊。久事集團在發展過程中堅持“兩手抓”,一方面是推動增強城市保障的硬實力,投資建設了機場聯絡線、嘉閔線等一批市域鐵路項目和具有地標性質的世界會客廳等一系列重點項目;另一方面,結合久事的定位聚焦城市軟實力,在“十四五”期間將下更大的功夫,重點圍繞推動城市軟實力提升。

上海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白廷輝還介紹,為推動上海市國資委系統企業的創新發展,上海市國資委主要開展了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戰略規劃引領。編寫“1+3”政策文件,即:《創新指導意見》《創新十四五規劃》《數字化轉型實施意見》《品牌行動方案》,明確創新的重點領域與方向,形成上海國資重點產業創新圖譜。二是完善創新動力(300152)機制。上海市國資委與系統企業法定代表人簽署《創新使命責任書》,加大創新在企業考核中權重比例,要求競爭類企業創新考核權重原則上不低于30%,同時鼓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三是加速創新要素集聚。實施上海“國資騏驥”人才計劃;依托科創板、創業板等平臺,推動電氣風電、和輝光電等6家國有控股企業和國資系第一大股東企業IPO上市;打造“1+N”數字賦能平臺,“1”即數據集團,N即交通、金融等領域行業子平臺。四是深化創新主體協同。舉辦三屆央地合作協議簽約儀式,重大簽約項目達到68個,金額超過5700億元,成立由33家長三角地區企業共同發起的上海企業技術中心創新聯盟,打造國資數字化轉型創新大賽“揭榜掛帥”平臺,推動市屬企業與30家頭部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意向合作金額超1億元。

標簽: 科創中心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