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快訊 > 正文

環球快資訊:今日視點:持續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深度和廣度


【資料圖】

蘇向杲

日前,六家大型銀行和三家頭部險企發布的服務實體經濟“成績單”顯示,今年以來頭部銀保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卓有成效。靚麗的“成績單”彰顯了頭部金融機構的責任與擔當,穩定了市場預期,提振了市場信心,促進經濟社會良性發展。

尤其令人欣慰的是,面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頭部銀保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諸多“操作”可圈可點。其中,大型銀行通過三個維度打出一套“組合拳”:一是增加信貸投放力度,信貸總量保持快速增長;二是優化信貸結構,在加大基礎設施領域投放的同時,加大對綠色信貸、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涉農貸款等領域的投放力度;三是降低企業和居民融資成本。大型險企則在“資負兩端”齊發力,在資產端充分發揮長資金、大資金優勢,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家重點區域的投資力度;在負債端深度參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斷滿足居民和企業多元化保險保障需求。

當然,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應注意到,盡管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未變,但短期看國內外經濟形勢依然復雜嚴峻,這要求銀保機構持續發力,進一步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深度和廣度。基于此,筆者以為,未來銀保機構應重點處理好以下三方面問題。

首先,銀行要平衡好信貸投放總量與防風險的關系。今年以來,包括大型銀行在內的一些商業銀行在小微企業、新興產業等領域的貸款快速增長,在有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對銀行的風控帶來壓力。這要求銀行提升風險管控能力,保持信貸資產質量穩定。未來銀行機構依然要持續關注不良率,加大存量不良資產處置力度,為服務實體經濟減輕包袱。

其次,銀行要強化負債端和資產端的利率聯動機制。今年以來,在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政策基調下,銀行貸款利率持續下降,凈息差承壓。銀保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二季度商業銀行凈息差為1.94%,較一季度繼續收窄3個基點。為降低息差壓力,9月中旬多家銀行下調存款利率,這利于銀行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未來,在低利率市場環境下,銀行更要持續強化負債端與資產端的利率聯動機制,降低負債成本。此外,銀行也要通過科技等手段提高運營效率,并拓展多元化營收結構,減輕對利差的依賴。

最后,險企要平衡好擴大保障覆蓋面與精準識別風險的關系。今年以來,險企通過農險、工程險、責任險等險種加大了對實體經濟的風險保障力度。不過,目前保險業在巨災、新興產業等領域的承保能力依然較弱,主因是精準識別風險的能力不足,難以對風險有效定價。因此,險企未來要錘煉承保能力,擴大對實體經濟的承保覆蓋面。在投資端,險資在傳統的基建、商業地產等不動產領域積累了豐富的投資經驗,但在新興的科技等領域,投資能力欠佳,需不斷提升投資水平,讓更多險資流向實體經濟。

標簽: 實體經濟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