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快訊 > 正文

推進交通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四部門聯合發布

10月24日,交通運輸部、國家鐵路局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快建設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的意見》(下稱《意見》)。

《意見》提出,到2025年,主骨架能力利用率顯著提高,運行效率、服務質量和統籌融合發展水平明顯提升,實體線網里程達到26萬公里左右。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到2030年,主骨架基本建成,實體線網里程達到28萬公里左右。6條主軸基本實現高速鐵路、普速鐵路、國家高速公路、普通國道各有2條及以上貫通;7條走廊基本實現高速鐵路、普速鐵路各有1條貫通,國家高速公路、普通國道各有2條貫通;8條通道基本實現鐵路干線、公路干線貫通。

《意見》要求,完善網絡布局,加強主骨架路線聯網、補網、強鏈,提升網絡效益。加快貫通“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加強普速鐵路建設和改造,推進既有鐵路運能緊張路段能力補強。

《意見》還明確,鼓勵創新多元化融資模式,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規范發展,穩妥推進交通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按照市場化原則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主骨架建設。

鼓勵傳統運輸企業向聯程、多式聯運經營人轉型

《意見》指出,完善網絡布局,加強主骨架路線聯網、補網、強鏈,提升網絡效益。加快貫通“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加強普速鐵路建設和改造,推進既有鐵路運能緊張路段能力補強。加強東中部地區、主要城市群國家高速公路擁擠路段擴容改造,加快打通中西部國家高速公路待貫通路段,提升西部地區普通國道二級及以上比例。以國家高等級航道為核心,加快長江干線、西江航運干線、京杭運河等干線航道擴能升級。

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建設雄安新區對外交通網絡。打造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提升江海聯運、鐵水聯運發展水平。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強化與內地聯系綜合通道。推動長三角地區交通運輸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加快對外通道、軌道交通網、高等級航道網建設。暢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多向出川出渝通道,加強區域內部交通聯絡。

《意見》要求,加快主軸建設,全面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間3條交通主軸能力,加快暢通成渝連接其他主要城市群的3條交通主軸,實施長江黃金水道擴能工程,重點推進長江口南槽治理二期工程等項目,加快長江干線航道實現區段標準統一。

同時,加強走廊建設,打通成渝昆高鐵通道,實施京哈、連霍、滬昆等國家高速公路擴容,加快推進淮河入海水道二期配套通航工程等。并推進多條公路、鐵路、航道通道建設,加大沿邊鐵路和口岸公路建設力度,加快推進松花江下游重點淺灘航道工程,推動黑龍江等國際國境河流航道內通外聯。

提升樞紐能級方面,《意見》指出,加強國際性、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建設,推進綜合交通樞紐港站一體化建設。加快建設小洋山北側集裝箱碼頭、南通通州灣長江集裝箱新出海口等港口設施。加強進港深水航道和錨地、沿海沿江糧食碼頭中轉倉庫、集裝箱碼頭配套危險品堆場等建設。

《意見》還要求,加快發展多式聯運,推動各種運輸方式信息共享、標準銜接、市場一體化。加快發展聯程運輸,加快貨運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大宗貨物、集裝箱鐵水聯運和江海聯運,推動集裝箱、標準化托盤、周轉箱(筐)等在不同運輸方式間共享共用,加快推進多式聯運“一單制”。鼓勵傳統運輸企業向聯程聯運、多式聯運經營人轉型。

堅持創新驅動,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線,推動感知、傳輸、計算等設施與主骨架交通基礎設施協同融合建設。推進鐵路基礎設施智能化,打造新一代軌道交通移動通信系統,推動高速鐵路智能化升級改造,推進下一代列控系統、智能行車調度指揮系統應用。開展公路數字化行動,有序推進公路基礎設施全要素周期數字化。積極推進智慧航道、智慧港口建設和智慧機場建設。推進數字化智能化設施跨省統籌布局、統一標準、同步建設。

同時,還要推進綠色轉型,強化節約集約用地、保護耕地意識,積極推行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推進以低碳為特征的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港區、機場、公路服務區、交通樞紐場站等近零碳示范區。推動交通基礎設施標準化、智能化、工業化建造,推廣永臨結合施工,推進建養一體化,降低全生命周期資源消耗。

推進交通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

加強建設協同方面,《意見》要求,制定出臺主骨架路線方案,深化各路徑、各方式、各路線功能定位、建設條件、運輸需求等研究,提出路線組成和建設要求。開展主骨架適應性評估,摸排鐵路能力緊張路段、公路待貫通和瓶頸路段、未達標高等級航道,建立完善主骨架建設項目庫,適度超前、科學有序確定建設改造安排。在五年發展規劃(含中期調整)、年度投資計劃制定中,優先落實安排主骨架建設任務。

注重資源統籌,推進主骨架建設項目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線位、橋位、水域岸線等資源,推進多方式共用過江通道,促進交通通道由單一向綜合、平面向立體發展,提高國土空間利用率。主骨架改擴建項目要充分利用既有通道資源,減少土地占用、環境影響。明確空間布局和用地控制規模,加強交通基礎設施線位、點位等與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城鄉建設布局、河湖水域岸線等銜接協調。

同時,要深化主骨架項目建設標準研究論證,東中部地區新建高速鐵路、新建及改擴建高速公路要充分考慮長遠發展需求和建設條件,做好標準預留。長江、黃河、珠江等過江通道要結合地質條件、路網布局、地形、城市發展等因素充分論證建設規模和標準,其中新建高速公路過江通道原則上不低于6車道。普通國道原則上按二級及以上標準建設。高等級航道建設通航建筑物原則上應按千噸級及以上標準預留復線通航建筑物建設條件。重要節點特大橋梁、隧道應適當提高抗震設防等級,加強隧道防水排水設施措施能力建設。

《意見》提出,加強技術攻關,強化復雜環境條件下線路、大跨度橋梁、超長隧道、高升程大容量升船機等新型建造技術及高性能工程材料研發。加強高速鐵路提速改造改建技術研究,推進高速磁懸浮鐵路研究論證。

此外,《意見》還提出,要加強資金保障,發揮政府和市場、中央和地方、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本多方面作用,完善中央交通建設資金政策,加強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欠發達地區主骨架建設傾斜支持。鼓勵創新多元化融資模式,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規范發展,將符合條件的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債券支持范圍,穩妥推進交通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按照市場化原則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主骨架建設。

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舒馳曾表示,交通運輸部探索運用多種融資模式。用好專項債券政策,用好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交通運輸發展。目前已有7個交通項目利用REITs方式募集資金374億元。今年以來,全國已落地簽約的交通運輸PPP項目達99個、項目總投資9100多億元。

舒馳指出,交通運輸部將繼續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積極擴大交通有效投資,為鞏固經濟恢復基礎,增強發展后勁提供有力支撐。

一是持續推動政策落地見效。及時疏通堵點難點,協調解決困難問題。在用足用好已出臺政策基礎上,不斷謀劃完善政策工具箱。

二是加快完善資金要素保障機制。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和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發揮國家有效投資重要項目協調機制作用,爭取更多要素保障。強化項目前期工作質量和深度,全力穩在建、擴新建、增儲備。

三是適度超前開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發揮重大項目牽引作用,以聯網補網強鏈為重點,不斷完善“6軸、7廊、8通道”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加快構建現代化交通基礎設施體系。

標簽: 資產證券化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