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快訊 > 正文

熱門:就業形勢持續回暖,重點人群就業問題仍需關注

就業是經濟發展的“雨晴表”,是民生之本和社會穩定根基。

2022年,面對疫情等多重超預期因素影響,在一系列政策措施帶動下,就業形式保持總體穩定。隨著經濟運行整體好轉,人社部預測,今年的就業形勢將持續回暖。但也要看到,就業總體壓力依然存在,重點人群就業問題仍需關注。


(資料圖片)

相關專家建議,要穩定擴大國有企業招聘,穩定事業單位、基層項目招聘招募,引導畢業生到中小微企業、城鄉基層就業。同時,著力穩定市場主體,加強對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穩崗擴崗傾斜支持。

此外,還要進一步完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針對新業態從業人員等重點群體特點,分類施策、精準擴面,并引導和促進更多靈活就業人員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

加力穩定青年群體就業

2023屆高校畢業生將達到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疊加超過100萬的海外留學歸國就業人員,需要就業的畢業生數量龐大,就業壓力不容小覷。

對于支持畢業生就業創業,人社部副部長俞家棟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指出,人社部將繼續推進公共就業服務進校園活動,將崗位信息、指導培訓、創業扶持等服務送到畢業生身邊。并針對畢業生職業發展需要,積極組織參加技能培訓,拓展新職業培訓,支持畢業生實現技能就業。

同時,進一步完善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支持政策,穩定擴大國有企業招聘,穩定事業單位、基層項目招聘招募,引導畢業生到中小微企業、城鄉基層就業,支持畢業生自主創業、靈活就業。

此外,民營企業作為吸納就業的主力軍,承載了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穩定的市場主體是穩就業的關鍵。要繼續做好助企紓困工作,幫助企業重新提振發展信心,穩住現有就業崗位。并通過政策拉動、項目帶動、市場吸納等方式綜合發力,千方百計增加新就業機會。

人社部部長王曉萍強調,下一步,人社部要落實落細穩就業各項舉措,穩存量、擴增量、提質量、兜底線,全力以赴做好穩就業工作。要強化助企紓困,加強對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穩崗擴崗傾斜支持,推動政策精準落實、高效直達。

民進中央在擬提交的《關于多措并舉促進青年群體就業的提案》中建議,要引導鼓勵各類企事業單位積極吸納高校畢業生,對于招聘高校畢業生的企業在社保方面給予減免、適當降低企業所得稅。同時,適度增加社會公益性工作崗位,增加就業容量。

民進中央還指出,可以適度延長保留應屆畢業生資格時限,進一步落實高校畢業生擇業期政策;對當前部分地方公務員、事業單位要求應屆畢業生須為當年畢業的做法予以糾正。

完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

近年來,隨著新技術、新模式快速發展,新的就業領域和就業方式也在不斷拓展,網約車司機、外賣配送員等新就業形態已成為較為普遍的勞動者就業模式,成為吸納就業重要的“蓄水池”。但同時,維護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也不斷面臨著新情況新問題。

民進中央在擬提交的《關于進一步完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的提案》中指出,部分企業為最大可能規避應承擔的責任,采取加盟、代理等方式招用和管理勞動者,導致勞動關系、勞務關系、承攬關系等多種不同的勞動法律關系雜糅,勞動關系界定困難。

同時,靈活就業人員勞動權益保障也存在諸多問題。一方面,相關人員工作變動頻繁,社會保險繳納時間難以連續,而不少地區社保中斷后補繳受限甚至無法補繳;另一方面,平臺為相關人員購買社保,通常按標準下限繳納,而不是根據實際收入按比例繳交,變相降低了社保待遇。

其實,早在2021年人社部等8部門曾印發《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在勞動關系和民事合同用工之外,引入不完全符合勞動關系情形的用工形式。但上述文件不具有法律強制性,在處理用工糾紛時效力略顯不足。

對此,民進中央建議,健全勞動者權益分類保障機制,加快基本勞動標準法立法進程,重新界定分類現有社保體系中的“靈活就業人員、新就業形態人員”,量身定制企業、勞動者雙方都能承受的社保參保標準及形式。進一步放寬中斷補繳限制,在原有基礎上增加補繳、預繳、不定期繳等多種結算方式。

王曉萍也強調,要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針對新業態從業人員、農民工等重點群體特點,分類施策、精準擴面。完善靈活就業人員在就業地參保政策,引導和促進更多靈活就業人員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穩妥實施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

標簽: 就業形勢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