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視 > 正文

【世界時快訊】結構優化定位清晰 中國金融市場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我國金融市場取得令世界矚目的成就 周洋 制圖


【資料圖】

經濟穩,金融活。中國在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之時,金融市場也頻頻取得令世界矚目的成就:全球最大的銀行市場、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體系結構在持續優化,各類金融機構在規范中求發展,定位愈加清晰——銀行業支持實體的能力和力度不斷提高,保險業經濟“穩定器”和社會“減震器”作用充分發揮,債券市場在開放中不斷提升融資能力。

回歸實體 成就全球最大銀行市場

近期,英國《銀行家》(The Banker)雜志公布“2022年全球銀行1000強”榜單。中國五大行首次占據榜單前10名的“半壁江山”,140家中資銀行上榜。榜單顯示,2022年,中資銀行占全球一級資本的32.5%、資產的26.9%。

這只是中國銀行業高質量發展成果的一個縮影。截至2021年末,我國銀行業總資產344.7萬億元,較2012年增長158%,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銀行市場。

我國銀行業逐步實現“由大向強”轉變,離不開行業的持續改革和嚴監管。過去十年,我國銀行業開啟了以強監管、嚴監管為主導,以加強風險防控、整頓金融市場亂象、推進利率市場化為主線的深刻變革。

2012年6月,原銀監會發布《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這一舉措對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等一系列風險指標的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6年,央行宣布實施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對銀行業審慎經營加以引導,控制系統性金融風險;2018年7月施行的《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進一步加強了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

實踐證明,這一系列改革卓有成效。2012至2021年的十年間,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由12.70%上升至15.13%,流動性比例由43.2%上升至60.32%,流動性覆蓋率(LCR)也持續升高,2021年末達到145.3%,銀行業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

過去十年,金融管理部門恢復和處置了600多家高風險中小機構。金融資產盲目擴張得到根本扭轉,高風險影子銀行較歷史峰值壓降約25萬億元。不良資產處置大步推進,過去十年累計消化不良資產16萬億元。

“整個銀行業迎來了一次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是非常深刻的。”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負債端“去杠桿”,加大表外融資難度等;資產端“去通道”,包括限制同業空轉、規范影子銀行等;業務模式“去池化”,包括打破剛兌、限制多層嵌套等。

2018年1月,原銀監會發布《商業銀行股權管理暫行辦法》。隨即,監管部門大力整治銀行業保險業股權違規亂象,嚴肅查處一批股權違規案件,依法懲治違法違規股東,對市場形成了有效震懾。

在打擊不良資本的同時,優質民營資本進駐銀行業。2014年3月,首批5家民營銀行試點方案確定。2014年12月16日,我國首家民營銀行微眾銀行正式成立。截至目前,我國一共有19家民營銀行獲批開業。

歷經多年改革發展,一個經營穩健、定位清晰、結構科學的銀行體系穩固建立。

標簽: 中國金融市場 結構優化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