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視 > 正文

環球熱訊:財長劉昆:隱性債務減少1/3以上,堅決防范融資平臺債務風險

記者楊志錦上海報道12月19日,財政部部長劉昆在《學習時報》上發表文章表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等始料未及的多重沖擊,我們穩中求進,強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全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同時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財政赤字規模適度,政府部門宏觀杠桿率顯著低于全球和發達經濟體平均水平,與一些國家流動性泛濫、物價飆升形成明顯對比。

據記者梳理,為應對疫情沖擊,我國財政赤字率一度突破3%。2020年-2022年赤字率分別為3.6%、3.2%、2.8%,今年已回到3%以內。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數據則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政府部門杠桿率為49.7%,低于國際60%的警戒線。

在海外高通脹的背景下,今年來中國開始講述貨幣政策調控的成績,即中國之所以保持物價穩定,是因為中國貨幣調控做得好,即使在2020年疫情沖擊最嚴重的情況下,也沒有超發貨幣。現在財政政策的克制也被視為原因。


(資料圖)

劉昆還表示,這些年,我們堅持底線思維,統籌發展和安全,政府法定債務余額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控制在50%以下,地方隱性債務減少1/3以上,財政狀況健康、安全,為應對新的風險挑戰留出足夠空間。

“隱性債務是相對顯性債務而言的,它不是一個法理概念,而是約定俗成的概念。地方政府發債公開了的就是顯性債務,未公開的就是隱性債務,所以隱性債務不是通過發債取得的,而是地方政府在限額之外取得的。”一位財政系統的人士稱。

具體看,法定政府債務是指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而隱性債務指地方政府在法定政府債務限額之外直接或者承諾以財政資金償還以及違法提供擔保等方式舉借的債務。

2018年8月,監管部門已完成了對隱性債務的統計。對于隱性債務的處理,監管提出兩大方向:一方面堅決遏制增量,另一方面積極穩妥化解存量。諸多地方公布了隱性債務化解方案,大多要求在5-10年間將隱性債務化解完畢。

2018年以來,地方通過預算報告對外公布隱性債務化解進展情況。比如2022年預算報告中,六省份明確提到2021年的化債任務已完成:四川和新疆“完成隱性債務年度化解任務”;廣西“超額完成政府隱性債務年度化解計劃”;河南和寧夏分別連續4年、3年超額完成隱性債務化解計劃。廣東省宣布,在全國率先開展全域無隱性債務試點,如期實現存量隱性債務“清零”目標,建立健全長效監管機制。

12月15日至16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優化組合赤字、專項債、貼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質量發展中保障財政可持續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會議還指出,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堅決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中財辦相關負責人解讀稱,近年來,地方隱性債務規模增速總體放緩,但規模仍然較大,特別是部分地方債務壓力不斷增大,縣市級地方政府債務尤為突出。我們堅持“開正門、堵旁門、化存量、控增量”,堅決禁止變相舉債、虛假化債行為,防范地方國有企事業單位平臺化,加大隱性債務處置力度。

“站在新的起點上,財政部門將加強風險預判和戰略預置,切實提高攻難關、防風險、迎挑戰、抗打壓的能力。”劉昆在此次文章中表示,“我們將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意識和箭在弦上的備戰姿態,堅決防范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風險,強化融資平臺公司綜合治理,在有效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中保障財政可持續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

標簽: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