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視 > 正文

金融活水滋養“專精特新” 多渠道化解融資痛點難點

“專精特新”企業是中小企業群體的領頭羊,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生力軍。從2011年開始,上海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程,支持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

好風憑借力,企業發展離不開金融的呵護。2022年,針對“專精特新”企業專注度高、創新性強、成長性好的專項政策密集出臺,金融領域不斷深化改革,為“專精特新”企業精準賦能。


(資料圖片)

在1月12日舉行的“2023專精特新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論壇”上,半導體、船舶設備制造、區塊鏈等行業的企業家,以及開源證券、北京銀行(601169)等市場機構負責人齊聚一堂,為金融市場服務體系如何助力“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建言獻策。

融資周期長、風險高、投入大

近年來,“專精特新”企業迅猛發展,我國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但仍存在一些堵點、痛點。尤其是“專精特新”企業所處的行業不同,發展周期不同,面臨的問題也不同,企業對資金的需求更是隨時變化。

天海防務(300008)副總經理兼董秘董文婕表示,天海防務自成立以來一直從事船舶相關業務,如今拓展了新能源、防務裝備兩個業務板塊,但核心還是船舶相關業務。船舶是一個相對專業與封閉的行業,這導致金融機構對此類行業了解不深。同時,船舶的使用壽命一般是25年,行業周期非常長,上一輪的投資人在經歷高峰后會進入低谷期,較長的低谷期容易讓投資人不再關注這個行業,進一步加深企業融資的難度。

“專精特新”企業在關鍵技術領域需要投入大量資源,試錯成本較高。因此,高技術力投入與高人力成本的特征讓“專精特新”企業急需人才和資金的支持。

迪馬股份(600565)董秘王駿認為,在研發真正形成突破之前,很多中小企業面臨難以招聘到優秀人才的問題。研發前期較高的資金需求也讓不夠了解行業的金融機構不敢貸、不愿貸。“迪馬股份深耕專用車細分行業,但這個行業并不大,某些專用領域國產化率不高,企業雖然在加大研發、不斷創新,但想要突破就會面臨巨大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人才及資金的支撐。”王駿坦言。

多渠道化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亟待破解的難題。開源證券副總裁兼研究所所長孫金矩坦言,“專精特新”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企業面臨的問題大部分是輕資產、高風險、高投入。孫金矩在調研中發現,很多“專精特新”企業依然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他從證券公司的角度給出解決方案:借助資本市場發揮直接融資功能,讓更多優質的“專精特新”企業觸達多層次資本市場。

從事股權投資的復星全球合伙人、聯席COO宋清寶認為,“專精特新”企業在融資上呈現兩大特點:一是“專精特新”企業以民營企業居多,融資渠道單一,債券融資金額有限,有些企業在發展初期較為依賴股權投資;二是“專精特新”企業股權投資退出周期較長。宋清寶建議,銀行體系可在債權層面針對“專精特新”企業制定新的標準、評估體系和風控措施。

讓機構“敢貸、能貸、愿貸”

“專精特新”企業具備較強的科技屬性,其經營模式、產品服務通常具有前瞻性,因此企業須始終以創新為使命,提升競爭優勢,更好地吸引到金融機構與投資機構的目光。金融機構與投資機構也應開發并利用好金融科技,以一系列量化指標評估企業的經營能力和創新能力,識別與監控企業的相關風險,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差異化的金融服務。

北京銀行普惠金融副總經理助理湯皎坦言,面對面臨困難的中小企業,銀行要做到“應貸盡貸”。“北京銀行不良貸款金額只有一兩千萬元,這是因為近幾年我們一直在做延期還本的動作。接下來我們會緊跟國家號召,把這項工作繼續做好?!睖ㄕf。

孫金矩認為,接下來證券公司應從兩方面加大力度支持“專精特新”企業:一是增強金融產品的供給,針對創新型企業的風險特征和投資者風險偏好,推出股票、債券、資產證券化、金融衍生品工具等產品,加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二是通過股權工具、債權工具,對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企業加大上市推薦力度,尤其是通過數字化分析等手段,對“專精特新”企業上市的可能性、定位和要求做全流程精準咨詢服務和融資支持。

標簽: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