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視 > 正文

滾動:去年新增居民存款創紀錄,“超額儲蓄”有待釋放

冉學東

今年以來,居民存款的高增長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央行最新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人民幣存款增加26.26萬億元,同比多增6.59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17.84萬億元。2021年全年住戶存款多增加9.9萬億元,這意味著2022年新增居民部門儲蓄較上一年有較大規模增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前11月累計新增居民存款14.95萬億元,同比多增6.93萬億元,過去5年的12月居民新增存款均值1.4萬億元,那么市場猜測2022年全年居民部門新增存款或超過16萬億元,但最終數據是17.84萬億元,說明僅僅12月份的居民存款增加了2.84萬億元,2022年新增居民存款應該是創了歷史記錄。

從2019年開始,加上疫情三年,那么2019、2020、2021、2022年分別為9.7萬億元、11.3萬億元、9.9萬億元和17.84萬億元,這個增幅也是非常不連續的,今年的增幅相當于過去三年的一倍左右。如果把疫情期前的2019年居民存款作為標準,那么可以大約認為,我國在2022年的“超額儲蓄”大概在8萬億元左右,我們把超額儲蓄暫時定義為受疫情影響,導致居民儲蓄增加的那部分存款。

同時,存款定期化趨勢比較明顯。2022年前10月居民的定期存款多增加了124937億元,而活期存款只多增加了28226億元。2021年同期增加的結構情況是,2021年前10月居民活期存款多增加了15367億元,定期存款多增加了77430億元。以上兩組數據可以看出,定期存款多增加的量要遠遠大于活期存款。

那么未來這部分儲蓄能不能進入消費或者投資支出,就成為未來消費、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復蘇的關鍵。

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居民這部分超額儲蓄是怎么來的,這個可以簡單地做一個分析框架。

首先是疫情影響,居民收入下降,并預期未來收入下降,居民可能會將新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中,比此前更多部分放入銀行存款。就是說在疫情前,這部分儲蓄本來是用來消費的,現在為了防范未來的收入下滑,成為預防性儲蓄。

另有一部分是疫情對消費場景的破壞和消費行為的阻滯,比如因為防控疫情,導致交通旅游出行消費大幅度下滑,商場、飯店、酒店等的消費大面積風控。三年疫情時間漫長,而且2022年由于疫情反復,多點暴發,政府防控力度大,對居民消費的影響是相當大的。

第三部分則主要是2022年11月份銀行理財由于債券市場的波動,導致理財凈值波動,許多產品破凈虧損,導致居民贖回,有機構數據顯示這一輪贖回潮使得全市場理財產品規模回撤約2.5萬億元,相當于理財產品規模峰值31.5萬億元的約8%。

房地產領域應該是大頭,這部分存款就是典型的居民資產負債表去杠桿,比如法拍房,最大頭的是房地產企業的暴雷以及收入預期的下降,導致他們減少購房等等。還有一個因素是去年政府減稅降費,提高了部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這也同時增加了儲蓄。

那么我們可以對這幾部分儲蓄做個簡要的分析,看哪些儲蓄可以在短時間內釋放出來,哪些儲蓄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

第一部分由于受疫情影響,居民收入下降或者預期下降,開始預防性儲蓄的,這部分超額儲蓄可能需要更長時間。一方面經濟在疫情后復蘇,企業經營好轉,減薪或者失業的從業者重新找到工作,降薪的薪資重新回到以前水平,收入增加預期好轉,他們的消費才能釋放出來,這需要一個過程。

第二部分是因為消費場景破壞的,比如飛機航班恢復正常,酒店、旅游、娛樂場所、飯店和商場一起后恢復營業等等,這部分增加最快,今年春節期間將是一個大爆發,未來這部分儲蓄將會持續釋放。

銀行理財的投資可能很快就會恢復,去年11月份的市場波動盡管巨大,但是畢竟是短暫的,央行的貨幣政策在今年將繼續加碼寬松,或者更加寬松,很可能推出降息政策,理財產品的價值很快會凸顯,目前債券市場回暖,理財凈值開始修復,這部分資金也很快返回,并且可能還會吸引增量資金。

房地產市場的回暖就看目前推出的支持政策見效如何,近期央行信貸會議強調房地產市場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未來的支持新政可能繼續出臺,房地產市場信心起來后,居民開始購房,房價上漲,財富效應顯現,居民消費就會有更大空間的釋放,那么居民的“超額儲蓄”才可能出現趨勢性的下行。

標簽: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