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快訊 > 正文

以猛藥起沉疴 化解金融風險

內蒙古準格爾旗

農信聯社黨委書記、理事長閆智晶

農信社等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只有通過推動高質量發展,從根本上防范化解風險,才能形成金融和經濟的良性循環。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閆智晶

2022年12月15日—16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3年經濟工作作出部署,提出要著力發展實體經濟,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縱深發展,最大限度釋放全社會的創新創造潛能。要充分挖掘國內市場潛力,提升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圍繞經濟發展和民生急需,推動補短板重大項目建設,著力消除制約居民消費的不利因素。加強金融風險防控,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農信社等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是支農支小、服務鄉村振興和實體經濟的地方金融主力軍,在長期承擔支農支小、支持實體經濟社會責任的同時,也承擔著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的責任。只有通過推動高質量發展,從根本上防范化解風險,才能形成金融和經濟的良性循環。

由于主觀和客觀等多方面原因,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存在著風險管理方面的短板、問題和困難,亟須加以重視和解決。一是戰略風險,二是股東結構缺陷,三是信用風險,四是決策風險,五是資本補充困難。針對以上風險管理問題,農信社應采取相應策略,有效防范化解風險。

抓住高管層這個“牛鼻子”,配強領導班子成員。一是配備班子成員時考慮人格因素,形成一個相對制衡的決策團隊,既不能一味地配備冒進型、開創型領導,又不讓過于保守、守舊型領導主導。二是考慮班子成員的身份背景、成長經歷和年齡結構,合理搭配。三是審慎細致地考察選擇“一把手”,適當增加情懷、責任心、規矩意識、領導力等方面的軟性因素考察,形成比較系統化的考察標準和選聘機制。

充分發揮外部監督作用。適當以“陣痛”代替“長痛”的方式激發機構主體的合規意識。近年來,外部監督對農信機構的行業監管逐步趨嚴、趨緊,作用明顯,但僅僅依靠監管部門和行業管理部門監督是遠遠不夠的,在“三會一層”管理還不完善的情況下,風險防控內生動力明顯不足,其他外部監督就顯得尤為重要,而且效果更為明顯。具體來說,包括地方政府審計部門的專項審計、重要或主要客戶的不定期反饋,甚至一些社會相關人員的負面影響,短期階段性特殊事件可以實現“觸及靈魂”的作用,往往這些看似“陣痛”的事件,可以破除機構對常態化監管的麻痹心理。

強化大額貸款審批與管理。目前,“直銷+授權+借力”模式是相對適合農信機構信貸管理的模式。成立直銷團隊,集中最優質信貸管理人力資源,對大額貸款進行營銷、發放和管理,一方面有利于提升農信機構大額貸款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可加強對大客戶的專屬服務和聯動營銷。同時借助自治區聯社對大額貸款的非現場專業審核,可合力提升農信機構大額貸款管理水平,而分支機構則集中精力做小額分散、涉農普惠的小微業務,形成“法人機構直銷團隊做優質大額+自治區聯社專業審核+分支機構集中普惠小微”的多層次信貸管理模式,能有效管理貸款集中度風險。

強化負債成本管理。隨著社會公眾對利率市場化認識的提升,以及貸款利率的不斷下行,成本和利潤逐漸成為農信機構生存和發展的最大挑戰,適當優于大型商業銀行的“跟隨式”定價是當前農信機構平衡市場和成本的可選方式。這種方式既可以滿足儲蓄客群的價格比較心理,又可以適當降低農信機構的負債成本,逐漸引導客戶接受和適應銀行存款利率下行的趨勢,從長遠來看,更有利于自身可持續發展。

強化黨的建設。發揮黨委在重大事項決策方面的決定性作用,是堅守定位、防控風險、可持續發展的最根本保障。從《章程》“三會一層”議事規則、授權體系、業務發展、機構管理等各個方面充分體現農信社黨委及黨建工作的核心作用,發揮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實的政治作用,保障機構在符合政策要求、行業規律和自身條件的軌道上運行。

標簽: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