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快訊 > 正文

4.9萬億元,歷史新高

新增信貸投放近5萬億元,創下單月歷史新高!1月信貸“開門紅”成色令市場眼前一亮!

2月10日,人民銀行發布金融數據顯示,1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4.9萬億元,同比多增9227億元;初步統計,1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5.98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1959億元。此外,1月末M2余額273.81萬億元,同比增長12.6%。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今年年初以來,市場供需兩旺,政策端強調“靠前發力”,業內對于開年首月信貸投放“開門紅”的期待值已經“拉滿”。

信貸“狂飆”背后,業內人士認為,后續韌性仍需觀察。下一階段,信用擴張的韌性和地產、消費修復情況仍較為關鍵,擴投資、促消費、穩地產、調結構等政策需延續支持,繼續保持穩健貨幣環境,以鞏固年初經濟企穩向好態勢,提升經濟修復的斜率和可持續性。

信貸結構優化

“開門紅”成色足

新增信貸投放“馬力十足”,是1月金融數據的一大重頭看點。

人民銀行數據顯示,1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4.9萬億元,同比多增9227億元。這一數據也創下了單月信貸投放的歷史新高。

記者統計近5年來的1月份信貸投放情況顯示,1月份新增信貸逐年“加碼”,銀行“早發力、早投放、早受益”的經營思路延續。

上證報記者張瓊斯制表

上證報記者張瓊斯制圖

伴隨年初以來居民消費回暖、經濟形勢好轉,以及政策層頻頻吹風,市場對于1月信貸“開門紅”已經形成一定預期。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新增信貸符合市場預期,主要是由于前期政策效果和年初需求復蘇,貸款增速因而明顯回升。

“當前,經濟基本面快速恢復,市場化融資需求復蘇步伐加快。今年年初貨幣信貸形勢分析會以及早春效應下,銀行信貸投放節奏明顯前置、靠前發力,疊加貸債蹺蹺板效應和各項穩信貸政策工具驅動,1月信貸實現‘開門紅’,助力提振市場信心、激發主體活力。”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

數量之外,體現“質量”的信貸結構也有優化,企業部門貸款仍為拉動信貸增長的主要支撐。

數據顯示,住戶貸款增加2572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341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2231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4.68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51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3.5萬億元,票據融資減少4127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減少585億元。

“從結構來看,企業貸款需求為主,說明企業生產和開工都較快,包括去年的投資可能繼續會產生信貸需求。”明明說。

溫彬表示,伴隨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配套融資加快投放、保交樓和優質房企貸款支持計劃加碼、設備更新改造再貸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繼續落地,在政策性銀行和大中型銀行“頭雁”作用拉動下,1月份企業貸款和企業中長期貸款保持強勁。此外,在信貸維持較高景氣度情況下,部分銀行通過壓降票據資產來騰挪額度,1月票據融資減少4127億元,同比大幅回落5915億元。

不過,著眼居民端,信貸需求的明顯釋放仍需時日。

溫彬表示,住戶貸款整體仍待修復。其中,按揭貸款在地產銷售未見明顯改善,以及在“提前還貸潮”加劇下,新增住戶貸款規模依然較弱。受益于春節期間人員流動和消費活動旺盛,以及銀行推出的優惠活動,消費貸款和信用卡業務表現稍好,但由于企業春節前發放年終獎可能使得個人償還信用卡貸款及消費貸增多,導致1月居民短期貸款數據整體不高。

明明表示,居民信貸雖然相對較少,但估計受到春節假期影響,考慮到最近很多城市二手房交易明顯復蘇,預計未來居民信貸可能進一步上升。

債券融資

縮量拖累社融

社融方面,人民銀行數據顯示,初步統計,1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5.98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1959億元。

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4.93萬億元,同比多增7308億元;委托貸款增加584億元,同比多增156億元;信托貸款減少62億元,同比少減618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增加2963億元,同比少增1770億元;企業債券凈融資1486億元,同比少4352億元;政府債券凈融資4140億元,同比少1886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964億元,同比少475億元。

上證報記者張瓊斯制圖

對此,明明表示,1月社融增量同比減少,主要受到企業債和政府債發行同比減少的影響。

“債券融資縮量成為主要拖累。”溫彬分析1月份社融增量時表示,表內信貸投放是主要支撐項,企業債凈融資大幅縮量成為主要拖累,政府債券、外幣貸款、未貼現票據等也同比減少。

溫彬表示,受去年四季度以來信用債利率明顯上行影響,企業發債意愿低迷,部分企業發債需求轉向貸款,貸款和債券置換效應明顯,帶動1月信用債凈融資繼續同比縮減4352億元,成為社融主要拖累項。2023年專項債發行節奏繼續前置下,1月政府債凈融資4140億元,但受去年高基數影響,同比減少1886億元。

此外,數據還顯示,1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273.81萬億元,同比增長12.6%,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個和2.8個百分點。

對此,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1月M2同比增速繼續走高,并高于名義GDP增速,反映國內貨幣環境仍繼續保持適度寬松。1月M2同比增速較上個月走高,主要有以下影響因素: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持續發力,增加基礎貨幣投放,銀行積極發放貸款,力爭盡早鎖定收益;居民存款同比多增;企業貸款強勁,派生存款增加。

一季度信貸“開門紅”

有望保持較強水平

信貸投放“紅火”,能提振信心、激發活力。信貸“開門紅”的連續性與穩定性更為重要,關乎市場預期穩定、經濟平穩運行。

對于一季度信貸投放的可持續性,中金公司(601995)表示,由于2022年總體信貸需求偏弱,月度之間信貸波動幅度較大,預計在2023年疫情影響減弱、需求企穩的環境下,信貸投放較去年更穩健。預計一季度“開門紅”能保持較強水平,實現同比多增。

廣發證券銀行業分析師倪軍表示,通過對六家國有大行就銀行信貸及經營展望進行了跟蹤,2022年四季度信貸需求呈逐步回暖態勢,項目儲備好于上年同期。對公信貸需求恢復較快,基建、制造業等領域信貸需求已出現明顯改善;零售信貸方面,整體在爬坡恢復進程中,消費貸款需求自2022年10月以來逐步改善,2023年改善趨勢有望延續。

“預計2023年貸款規模增長平穩適度,由于大行2022年信貸增量基數大,票據占比較高,目前2023年增量預算與2022年增量相當。”倪軍說。

其中,信貸結構方面,倪軍表示,對公端預計普遍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房地產領域、制造業、其他受國家政策支持力度較大領域,如綠色信貸、普惠金融、戰略新興產業等;零售端,預計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投放逐步恢復,非按揭消費貸、經營貸將持續發力。

“從金融數據可以看出,伴隨疫情沖擊消退、各地穩增長計劃和舉措出臺,企業與政府部門投資步伐加快,消費預期逐步恢復,在政策驅動和市場內生融資需求共同作用下,開年信用擴張積極,加速寬信用進程。”溫彬表示,但年初信貸高增下,后續韌性仍需觀察。

溫彬認為,下一階段,信用擴張的韌性和地產、消費修復情況仍較為關鍵,擴投資、促消費、穩地產、調結構等政策需延續支持,繼續保持穩健貨幣環境,以鞏固年初經濟企穩向好態勢,提升經濟修復的斜率和可持續性。

標簽: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