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快訊 > 正文

焦點熱門:新市民金融服務 探索一周年初見成效

27個院落、300余個房間,淡雅清新。

運營半年多以來,北京市大興區劉村的“小哥之家”為許多外賣員和快遞員遮過風、擋過雨。據悉,這是建設銀行北京市分行、建信住房北京公司與當地政府攜手創新的項目:以年付租金的方式取得村民閑置住房8年租賃權,并將其改建為“小哥之家”,為新市民送去溫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自銀保監會去年3月印發《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以來,新市民金融服務探索已近一年。記者近日從銀保監會獲悉,截至2022年末,銀行保險機構推出新市民專項信貸產品2244個,信貸余額1.35萬億元,專項保險產品1001個。

這一年來,銀行保險機構主要通過優化新市民置業安居金融、主動對接創業就業訴求、量身定制教育培訓金融產品等方式,著重滿足新市民住房、就業、子女教育等金融剛需,持續改善新市民生活質量。

助力化解住房難題:置業安居有保障

對于在城市務工的新市民人群而言,住房是一大難題。記者采訪多個銀保監局了解到,銀保監會推動各銀保監局配合當地政府因城施策,加大對住房租賃市場信貸支持力度,優化住房按揭貸款服務,提升新市民人群租住金融服務可得性。

重慶銀保監局相關人士接受記者采訪表示,轄內銀行機構加大住房租賃市場信貸支持,2022年末住房租賃金融產品余額280.9億元,較年初增長133.4%。重慶銀保監局還督導銀行機構合理確定新市民首套住房按揭貸款標準,適當降低貸款門檻,2022年累計向近3萬戶新市民發放住房按揭貸款128.3億元。

各地在探索中涌現出了一批具有針對性的產品。陜西銀保監局指導銀行推出“新市民安居貸”等產品,2022年發放新市民安居貸款64.76億元。“農民安家貸”則是專門用于支持農民在城鎮購買住房的信貸產品,2022年農業銀行重慶市分行通過該產品累計為2400余戶發放按揭貸款10.3億元。

專屬產品護航穩崗就業

創業就業關乎新市民的“飯碗”。銀保監會要求銀行保險機構主動對接新市民創業就業訴求,護航新市民穩崗就業。

記者獲悉,2022年全國共推出相關專屬信貸產品621個、年末貸款余額2225億元;相關專屬保險產品467個、服務新市民4424萬人次。

一批具有成效的做法值得借鑒:

貴州銀保監局積極支持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2022年以來,轄內機構為42.22萬戶搬遷新市民建立資信檔案,累計投放后續扶持貸款81.96億元、惠及130余萬人。

從個體工商戶、農業合作社等經營實體的新市民入手,天津銀保監局督促轄內機構為其提供創業擔保貸款,截至2022年末,轄內銀行機構個人創業擔保貸款余額5.68億元。針對新市民人群風險特點,該局推動保險公司推出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責任保險、職業院校學生實習責任保險、貨運物流人員意外險等11項專屬保險產品,截至2022年末,共提供保險保障金額13.16億元。

量身定制 加大子女就學支持

解決子女教育問題,才能讓新市民在城里“扎下根、留得住”。這一年來,銀行保險機構持續為新市民量身定制教育培訓金融產品,加大新市民子女就學支持。

青島銀保監局指導銀行機構積極對接新市民教育培訓、職業技能培訓等需求,全年累計為新市民子女提供國家助學貸款1.3億元,為新市民教育培訓機構提供信貸支持3.4億元。

為了解決新市民嬰幼兒照顧難題,廈門銀保監局指導協會與托育行業建立交流機制,發布65家重點支持的托育機構名單,開發專屬信貸、保險產品7個,滿足來新市民群體嬰幼兒照護需求。

可持續支持模式待形成

新市民金融服務探索尚處于起步階段,還有很大發展空間。業內專家認為,由于新市民普遍具有較高流動性,就業、醫保等信息分散,金融機構對這類群體的信息獲取難度大,群體風險分析不夠深入和細化,一些模式的可持續性和精準性還有待提高。

以保險創新為例,這一年,保險公司從醫療、就業、養老等多方面加大新市民專屬產品供給,但一些模式的可持續性還有待驗證。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咨詢合伙人周瑾表示,保險公司已經推出的某些新市民養老保險和長期護理險,缺乏完善的數據與風控手段,創新的可持續性面臨挑戰。

銀行信貸產品層出不窮,但服務的精準性還有待提高。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應充分運用金融科技理念和手段,通過獲取多方數據和信息等方式對新市民進行精準畫像,創新對新市民的信用評價方式,針對新市民就業、創業、消費等不同階段的需求,推出期限靈活、額度和費率適中的信貸產品。

標簽: 金融服務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