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視 > 正文

資訊:解碼1月地方財政賬本:經濟“開門紅”背后,這些地方仍受賣地收入低迷拖累

記者張智北京報道


【資料圖】

2022年,受到疫情影響,地方財政面臨一定的壓力。

近日,31省市公開的2022年預算執行情況顯示,31省市中,29個省市去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最大降幅超六成。

一位不具姓名的財政專家對《》記者表示,政府性基金收入以賣地收入為主,一般占比超過90%以上。政府性基金收入下行,意味著賣地收入仍是拖累財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而這種降幅也延續到了今年。近期,各地陸續發布的1月財政收支“賬本”顯示,財政收入呈現分化態勢,江西、內蒙古等地延續了去年的增長勢頭,增幅分別為14.3%、8.2%。其中以稅收為代表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也有一定的下降。其中北京、湖南、寧夏當月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較2022年同期分別下降3.7%、3%、5.7%;但河南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在2022年下降了2%,但1月大漲10%,復蘇勢頭明顯。

從2023年預算報告來看,各地對今年經濟回暖滿懷信心,特別是廣東、江蘇等東部省份,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為財政收入恢復性增長奠定了基礎。

“當前,經濟回暖趨勢明顯,隨著階段性稅費支持政策逐步退坡,政策性減收因素減小,有利于財政收入增長,2023年地方一般財政預算收入明顯上調,特別是東北、中部地區,一般財政預算收入上調幅度較大。”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告訴《》記者。

多地收入實現開門紅

在財政收入中,以稅收為主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在各地有升有降。

“2022年地方廣義財政收入承壓,一個重要原因是落實4.2萬億元力度空前的退減緩稅費政策,這造成短期財政減收,但受益于能源價格上漲帶動,中西部地區一般財政收入表現較好;土地財政拖累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大幅下滑,東北地區下滑近六成。”趙偉表示。

數據顯示,2022年地方廣義財政收入約18.3萬億元,同比下降近11%;其中,地方一般財政收入為約10.9萬億元,同比下降2.1%,剔除留抵退稅因素后同比增長7.5%

分省份看,2022年,廣東省以1.33萬億元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高居第一,江蘇省為0.93萬億元,浙江省為0.80萬億元,上海市則為0.76萬億元,山東省為0.71萬億元,北京市1.57萬億元,在全國范圍內位居前列。

不過,和2021年相比,2022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均呈現下降趨勢,其中,廣東下降5.8%,江蘇下降7.6%,浙江下降2.7%,上海、山東和北京則分別下降2.6%、2.5%和3.7%。

相較之下,2022年,四川、安徽、江西、寧夏和西藏實現了同比5%以內的正增長。而山西、陜西、新疆和內蒙古則實現了兩位數的正增長,其中陜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大增19.30%、山西同比大增21.80%、內蒙古同比大增20.20%、新疆同比大增14.9%。

“去年主要是落實國家大規模退稅減稅降費政策,因此財政收入同比下降。從1月情況來看,北京1月份的稅收情況好于預期,增值稅和個稅同比都上升明顯。”北京一位不具姓名的稅務人士對《》記者表示。

據了解,1月,北京全市地方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867.8億元,稅收占比88.5%,收入質量繼續保持全國前列,不過,由于去年同期專項政策性緩稅一次性入庫形成較高基數影響,盡管增值稅同比增長4.1%,個稅同比增長10.6%,但企業所得稅仍然下降12.5%。這成為拖累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主要原因。

而江西、內蒙古延續了去年的增長勢頭,增幅分別為14.3%、8.2%;海南、甘肅則依然呈現下降趨勢,降幅分別為17.3%、12%。不過,河南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在2022年下降了2%,但1月大漲10%,復蘇勢頭明顯。

數據顯示,2022年1月份,河南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65億元,增長10%,其中:稅收收入333.7億元,增長4%;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71.8%,財政總收入呈增長趨勢,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實現兩位數增長。

江西財政廳相關負責人則表示,今年1月份,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462.9億元,同比增長14.3%,其中地方稅收收入完成304.8億元,稅收占比65.8%;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903.1億元,同比增長11.1%,財政收入實現新年首月“開門紅”。

各地普遍看漲今年財政收入

不過,賣地收入仍然不樂觀。

從政府性基金收入來看,2022年全年,國有土地出讓收入實現6.69萬億元,同比下降23.3%、減少2.02萬億元。從地方來看,2022年,除了江蘇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增長14.85%、上海同比增長7.2%以及海南同比增長19%外,其余28個省級行政區的土地出讓收入均下滑。

這種下滑也延續到了今年。去年賣地形勢大好的海南,1月,政府性基金收入20.9億元,同比下降72.2%,上述稅務部門人士表示,去年同期基數高的省市,今年增速大概率將疲弱。

不過,根據31省市公開的預算報告可以發現,2023年,各地均預計今年收入將實現增長。按照預測,隨著各項政策效果持續顯現,疫情防控轉入新階段,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加之2022年集中實施留抵退稅后基數偏低,2023年財政收入將實現普遍呈現恢復性增長。

各省市中,2023年,海南、吉林、河南、甘肅、湖北、新疆六地預計今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能達到兩位數,最高的海南預計增速將達15%;河北、江蘇、貴州、上海、浙江等近半數省市預計收入增速達5%—6%。但受到去年高基數的影響,內蒙古預計今年增速較低,為0.9%。

同時,隱性債務壓力也成為各地的關注目標。

地方債壓力較大的貴州要求,要“爭取高風險建制市縣降低債務風險試點等政策支持,通過發行政府債券置換隱性債務,優化地方債務結構,降低債務成本……協調金融機構支持債務重組、展期降息,積極有序緩釋債務風險”;黑龍江則表示,要“用好債務緩釋政策,防范逾期違約風險”;四川提及“防范違法融資和高息融資……探索隱性債務化解新路徑,建立化債激勵獎補機制”。

“今年,地方債提前批額度下達更早、額度更高,其中廣東、山東、浙江等經濟大省專項債提前批額度占比較2022年明顯提升,可以預測,今年基建仍然是拉動經濟的重要力量。”趙偉表示。

標簽: 這些地方 地方財政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