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快訊 > 正文

打造中國品牌影響力,鞏固我國制造業優勢


(資料圖)

應該建立獨立而強大的全球營銷渠道與中國品牌影響力,鞏固制造業優勢,向全球產業鏈高價值領域前進。

據悉,近日印度財政部長尼爾馬拉.西塔拉曼訪美時表示,印度希望在發展國內消費者市場的同時,推進制造業激勵計劃,使印度成為中國的替代者。

過去幾年,印度想利用全球供應鏈調整機遇,依靠勞動力優勢與市場蛋糕成為中國制造業取代者。為此,印度政府以補貼方式推出“生產掛鉤激勵制度”,涵蓋半導體等13個制造部門,并致力于擴大國際貿易,推進與包括澳大利亞、英國和加拿大的雙邊自貿協定談判,計劃成立“貿易印度”(Trade India)機構促進印度出口,備受國際市場關注。

次貸危機后,美國“再工業化戰略”引領了全球制造業投資爭奪戰,中國也積極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其中,美國以供應鏈安全為由,試圖破壞我國的制造業發展與升級態勢,提出“近岸”和“友岸”外包概念。與此同時,一些新興市場國家也在積極吸引中國基礎設施與制造業投資,如印尼、俄羅斯、巴西等國。中國與其他亞太國家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后,加深了供應鏈產業鏈以及貿易一體化程度,印度拒絕加入該協定,而是參與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但該框架沒有具體貿易安排。

可以看出,印度發展制造業的雄心建立在美國地緣政治調整基礎之上,而不是具體雙邊或多邊貿易協議,體現了其愿望而非能力與機制安排。因此,供應鏈重置下,制造業部分流向了東盟地區、墨西哥或孟加拉國等,流入印度相對較少。事實上,印度也沒有為發展制造業準備好基礎,如改善基礎設施,穩定的政策以及市場開放。中國掌握全球主要的中低端制造業資源,但是,印度對中國企業并不友好,先后封禁300多個中國應用程序,對中國手機企業也以各種理由檢查和處罰,并出臺政策限制中國企業投資印度。

當前,蘋果公司生產集中于中國,印度是下一個潛在大市場,因此,借助蘋果部分代工企業轉移,印度想要跨越式發展半導體與電子組織產業,但該行業已經在東亞地區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強大的合作網絡。以蘋果為例,2022年中國大陸供應商占其全球總數的47.03%,中國大陸工廠數量占其200大核心供應商比例達48%。因此,印度排斥一個掌握主要制造業資源的國家,選擇與掌握高端制造業基數并努力發展本國先進制造業的國家合作,缺乏經濟邏輯和產業基礎。

但是,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印度發展制造業的雄心、意志與韌性,以及一定的人口優勢和市場誘惑。我國應該為中資企業投資印度提供必要的風險教育,避免企業因信息缺乏導致損失。我們也要認識到,雖然印度制造業相對落后,但其在信息軟件領域人才濟濟,在營銷、品牌、管理等方面擁有優勢,而中國擅于制造出優質產品,但營銷渠道和品牌打造能力仍待加強。

以開發非洲市場為例,印度企業和商人能夠組建行業協會,進行內部協調以及加強與本地政商合作,完善售后渠道,力求長遠發展。中國商戶之間則缺乏通過商會協調內部競爭與聯絡本土政商關系的能力。印度人的組織管理優勢,也能夠在印度裔跨國企業CEO的龐大數量得以體現。因此,一旦印度制造業開始崛起,或將在全球范圍內對我國構成貿易渠道與品牌上的擠壓。

在全球制造業競爭的大環境下,我國在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應該建立獨立而強大的全球營銷渠道與中國品牌影響力,改造我們的商業文化,鞏固制造業優勢,彌補營銷、設計短板,與后來的競爭者拉開距離,向全球產業鏈高價值領域前進。

標簽: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