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快訊 > 正文

今日看點:穩政策出實招進一步改善預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于長革(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自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三重壓力”以來,預期轉弱一直是我國新發展階段面臨的一大主要挑戰。今年以來,隨著疫情防控政策調整,我國經濟運行企穩回升,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5%,多項經濟指標呈現積極向好態勢,有效提振了信心,市場活力逐步增強,經營主體預期明顯好轉。4月28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得到緩解。

當前,社會預期總體向好,主要源于我國經濟增長的良好局面。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當前經濟運行好轉主要是恢復性的,內生動力還不強,國內需求不足的制約依然明顯,地方、企業和居民資產負債表的修復尚需時日,消費結構性問題比較突出,除服務型消費快速恢復外,汽車、家電、家居等大宗消費需求尚未有較大起色,居民消費信心依然不足;民間投資增長有待進一步提振,累計增速從2021年2月的36.4%降至今年一季度的0.6%,表明居民和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預期尚未根本性好轉,消費和投資意愿還有待增強,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的持續性需進一步鞏固。

特別是進入4月份以來,我國經濟疫后修復開始呈現放緩跡象。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4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2%,比上月下降2.7個百分點;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6.4%,比上月下降1.8個百分點。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4月份新增社會融資規模為1.22萬億元,比去年4月疫情沖擊期間創下的最低點僅多增了2873億元,明顯低于市場預期,居民消費和按揭貸款均弱于季節性,新增融資再度轉為同比收縮,存款仍維持較高增速。上述經濟數據表明,當前居民和企業預期有待進一步改善。

預期直接關聯著信心,決定居民和市場主體的消費和投資行為,鞏固經濟恢復成果的當務之急是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采取有力措施,把發揮政策效力和激發經營主體活力結合起來。因此,下一階段要繼續把改善預期作為經濟工作的抓手,以更有力的政策舉措增強經營主體發展信心,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好轉。

影響社會預期和市場信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宏觀經濟環境,二是宏觀政策環境。當前,隨著國內經濟恢復向好,宏觀經濟環境明顯改善,進一步改善預期的重點應主要聚焦于穩定宏觀政策環境上。

一是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都要切實擔負起穩預期的責任,多出臺有利于經濟穩定的政策,審慎出臺收縮性政策。政府出臺任何政策,都要科學論證和決策,確保政策的科學性和可執行性,增強政策的確定性以及政府監管的可預期性,避免打擊市場信心,影響消費和投資的積極性。對于已發現的政策連續性問題,應及時調整,讓企業產生政策穩定的預期,進而在這一穩定預期下做出積極決策。

二是著力改善民營經濟發展預期,激發民間投資活力。近日召開的二十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結合實際情況認真抓好落實,不斷細化實化具體舉措,切實將鼓勵民營經濟政策落到實處,增強民營企業政策獲得感。在具體舉措上,關鍵是要認真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切實從法律和制度上把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競爭中性落實到位,在市場競爭、生產要素使用、產權保護等方面,對各類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使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得到有力保證。要著力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破除制約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制度障礙,引導民營企業在高質量發展中找準定位,通過企業自身改革發展、合規經營、轉型升級,不斷提升發展質量。要把構建親清政商關系落到實處,各級領導干部要為民營企業解難題、辦實事。對于社會上違反“兩個毫不動搖”的錯誤認識,要亮明態度,毫不含糊。

三是改善收入預期,穩定擴大消費需求。消費是收入的函數,居民消費并非取決于當期收入,而是取決于持久性、永久性的收入。在消費預期沒有發生持續性、穩定性變化之前,過度刺激政策可能會引發未來消費需求下降。目前,居民消費仍在補償恢復過程中,隨著這些需求釋放后逐漸回歸常態,后續擴消費政策設計應著眼于建立消費增長的長效機制,促進居民收入持續性增長,改善收入預期。主要抓手是:進一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高效利用就業補助資金,支持落實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創造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千方百計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穩定消費預期,擴大消費需求。

標簽: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