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視 > 正文

【全球新視野】外貿規模突破40萬億,還有多少潛力待挖

2022年,我國進出口規模再創歷史新高,連續6年保持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國地位。1月13日,海關總署發布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40萬億元關口,達42.07萬億元,比2021年增長7.7%。

外貿向來被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晴雨表,一個國家的經濟活力,可以從一個國家的外貿進出口成績單中窺見。

在國際地緣政治競爭激烈、疫情沖擊全球經濟等各種因素影響下,我國外貿規模突破40萬億元,充分證明過去一年外貿頂住了壓力,顯示了強勁的實力和韌性。


(資料圖)

外貿總量之外,品類的擴展尤為可喜。

從品類來看,機電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依然是外貿出口的主力軍。其中,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同比增長8.9%,機電產品進出口同比增長2.5%。這是我國外貿的傳統優勢領域。

2022年還出現了新的現象,即綠色低碳產品日益成為出口新動能,太陽能電池、鋰電池和汽車的全年出口分別同比增長67.8%、86.7%和82.2%,增速格外亮眼。表明外貿的質量也在提升。

但我國外貿也并非高枕無憂。數據顯示,中國單月進出口同比增速已連續四個月下滑,四季度這一傳統外貿旺季似乎也沒有“旺起來”。

2023年,對中國外貿人來說,全球經濟疲軟以及全球范圍內產業鏈供應鏈加速調整所帶來的外需走弱無疑是最大的考驗。

前不久,世貿組織(WTO)報告,2023年全球商品貿易量或將只增長1%,遠低于此前預測的3.4%,這將加劇全球經濟衰退的風險。

未來全球巿場,蛋糕沒有顯著變大,但分蛋糕的人可能會增加不少。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外貿如何挖潛?

一是穩外貿的政策需要繼續發力,要特別注意發揮好民企的作用。

近年來,著眼于外貿企業的各種困難,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穩外貿措施。2022年我國民企進出口規模所占比重達到50.9%,年度占比首次超過一半,提升2.3個百分點,對我國外貿增長貢獻率達到80.8%,可見穩外貿政策的效果明顯。

給企業穩定的預期,相關政策需要有連續性。

二是努力拓展朋友圈。眾所周知,歐美向來是中國外貿的重點區域。但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國外貿需要加速拓展朋友圈。

2022年1月1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正式生效。據海關統計,2022年我國對RCEP其他14個成員國進出口增長7.5%,占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的30.8%。這是一個可喜的趨勢。

接下來,還要繼續發掘RCEP生效帶來的紅利,積極拓展東盟、非洲、拉丁美洲等新興市場。

三是尋找新的增長點。

電動汽車、光伏、電池出口增長已經是2022年的外貿亮點。2023年,在全球碳中和大潮下,能否通過我國企業的技術迭代更新帶動新能源產品出口大幅增長,值得關注。

在RCEP框架下,未來一個時期,自動數據處理設備、集成電路、汽車零件、存儲設備等產品可以享受較大力度的關稅優惠。因此專業人士預判,由于國內相關產業鏈自身具備較強的競爭優勢,所以2023年我國此類產品對東盟出口有望持續增長。這是相關企業在2023年的一大機遇。

而對外貿企業來說,不論國企民企、規模大小,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仍然是恒久的主題。也只有這樣,才能應對各種風險,立于不敗之地。

(作者系特約評論員)

標簽: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