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視 > 正文

結束三連跌!6月中小企業指數環比上升0.2點,服務業指數有所回調

記者 張智 北京報道


(資料圖片)

隨著推動經濟回暖向好政策措施持續發力生效,我國經濟總體保持恢復態勢,中小企業發展指數止跌回升。

7月10日發布的中小企業發展指數顯示,今年6月,指數達89.1,比上月上升0.2點,結束連續3個月下降態勢,且高于2022年同期水平。

中小企業協會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從數據來看,當前中小企業發展信心邊際趨穩。隨著一系列利好政策持續發力,工業生產逐步恢復企穩、服務業略有回調仍延續恢復勢頭,企業信心逐步趨于穩定,但恢復基礎不牢,仍存在反復的可能;市場預期略有好轉,但企業成本仍處高位;資金緊張狀況有所抬頭,企業效益狀況仍不理想。

6月份,反映企業信心狀況的宏觀經濟感受指數為98.4,比上月微升0.1點。從細項看,宏觀感受指數為103.0,與上月持平,高于景氣臨界值100;行業運行指數為93.9,比上月上升0.3點,反映出行業運行有所轉好。

仍存在一定困難

從數據來看,當前,市場預期略有好轉。國民經濟總體延續恢復態勢,市場需求逐步恢復,生產供給持續增加,市場預期有所改善,但仍不夠穩定,可能會出現反復。

分項指數中,6月份,宏觀經濟感受指數、市場指數、成本指數和投入指數止跌回升,綜合經營指數由平轉升,勞動力指數連續兩個月上升,資金指數和效益指數由升或平轉降;從景氣狀況看,資金指數和勞動力指數處于景氣臨界值100以上,宏觀經濟感受指數、綜合經營指數、市場指數、投入指數和效益指數均處于景氣臨界值100以下,成本指數仍處于不景氣區間,效益指數一直處于最低位。

分行業來看,建筑業和工業指數升幅較大,不過,社會服務業指數有所下降,行業分化繼續顯現。6月份,8個分行業指數仍處于景氣臨界值100以下,尚未恢復到景氣區間。其中,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郵政倉儲業、房地產業和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件業指數分別上升0.3、0.4、0.1、0.1和0.2點,而批發零售業、社會服務業和住宿餐飲業指數分別下降0.2、0.4和0.2點。由此可見,工業和建筑業指數開始回升;而服務業指數的上漲勢頭出現回調。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優質項目資源稀缺,市場資金需求偏弱,金融資源進入中小企業受阻。6月份,資金指數為101.1,比上月下降0.2點,處于景氣臨界值100以上。其中,流動資金指數為85.7,比上月下降0.2點;融資指數為90.8,環比下降0.4點。所調查的8個行業中,5個行業流動資金指數和7個行業融資指數下降,6個行業應收賬款增加。

同時,盡管大宗商品和原材料價格有所回落,但仍處高位,加之高溫天氣帶動國際能源價格上升,中小企業綜合成本繼續上漲,資金緊張狀況有所抬頭。市場需求不足致使產能相對過剩,導致供需不匹配,壓縮企業利潤空間。

此外,區域發展不平衡仍然明顯。6月份,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指數分別為89.7、90.1、87.7和80.8。其中,東部和西部指數比上月分別上升0.4點和0.2點,中部地區指數環比持平,東北地區指數下降0.1點。

以精準政策賦能中小企業發展

盡管仍存在困難,不過,從數據來看,中小企業部分指數改善也很明顯。

一方面,降成本措施中繼續階段性降低部分社會保險費率等舉措的出臺,降低了企業用工成本,用工需求有所改善;另一方面,企業投資意愿有所改善。推動經濟恢復向好的政策持續發力,經濟運行處于筑底企穩階段,企業家的信心有所好轉,投資意愿有所恢復。

在中小企業協會上述負責人看來,當前我國經濟總體延續回升向好態勢,但恢復的基礎尚不穩固,不穩定、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特別是進入二季度以來恢復勢頭明顯放緩,經濟增長尚未回歸正常區間。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嚴峻,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全球貿易投資放緩,通脹仍處高位,發達國家貨幣緊縮效應持續顯現,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劇,地緣政治風險突出,直接影響我經濟恢復進程。國內一些結構性矛盾突出,市場有效需求不足,價格持續走低,產能相對過剩,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較多,市場預期和企業家信心有待進一步提振。特別是小微企業困難尤為突出,國內外訂單持續下降、成本增加、利潤下滑、應收賬款拖欠等困難仍在持續,發展環境亟待改善。

對此,中小企業協會建議,針對經濟形勢的變化,必須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增強發展動能,優化經濟結構,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要進一步加大宏觀政策逆周期調控力度,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做強做優實體經濟,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推動經濟增長盡快回歸合理區間;要把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進一步穩定市場預期,提振發展信心,激發市場活力。

同時,持續破除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制度障礙,持續加強民營企業平等使用資源要素的保障力度,持續激發民營經濟發展活力。進一步放開市場準入,推動民間投資增長。堅持“紓困和服務兩手抓,調結構和強能力并行推”,提高政策精準性和有效性,保持政策穩定性和連續性,審慎對待政策退出。

深入實施“科技成果賦智”“質量標準品牌賦值”“數字化賦能”中小企業專項行動,持續激發企業新動能。加大應收賬款清欠力度,切實降低企業成本,利用大數據等金融科技手段解決融資難題,為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加油助力,推動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標簽: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