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快訊 > 正文

環球微動態丨就業形勢保持平穩向好政府助企應從“紓困”向“創新”轉型


(資料圖)

(上接1版)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出臺《關于在重點工程項目中大力實施以工代賑促進當地群眾就業增收的實施方案》。據寧夏回族自治區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當地已爭取中央以工代賑資金2.38億元、增長15.7%,支持實施了45個項目,總投資達到3.96億元,帶動當地農村群眾4300人就業。市場主體的活躍度一端影響著經濟發展,另一端牽動著就業。看好中國市場,不斷加大投資的還有不少外企。諾和諾德有關負責人向本報記者介紹,在中國,該公司通過拓展業務布局帶動就業。“過去28年,我們累計為11296人次提供工作崗位。2009~2021年,稅收貢獻量超過233.21億元,天津工廠與近600余家供應商保持良好的業務往來,其中73%來自津京冀地區,帶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近5年來,公司平均每年采購金額達25億元,帶動上下游能源、化工、電子、服務等產業發展。“我們雖然是小微企業,目前還談不上投資,但卻是‘小而美’。”主要從事會展業務的北京至誠眾禾廣告有限公司創始人之一徐柏楠告訴本報記者,疫情發生以來,作為服務業中的“重災區”——會展行業遭遇了較大沖擊,而一共只有8個人的至誠眾禾頂住壓力活了下來。談起公司最近幾年的生存之道,他表示,絕不能“等靠要”,而應順應瞬息萬變的市場,及時改變發展策略。疫情發生后,線下會展的數量急劇下降。徐柏楠第一時間帶領公司員工學習培訓線上辦會辦展相關技能,迅速將業務轉戰線上。及時的轉變在保障了就業崗位的同時,也讓公司走得更遠。“這當然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對企業的優惠政策讓我們有了喘息的機會。”徐柏楠告訴本報記者,今年公司所在的園區為企業減免了6個月的房租,這相當于公司最低運營成本的1/3,為公司減輕了不少資金壓力。“有了這些雪中送炭的支持,我們沒有減員沒有降薪,更加堅定了堅持下去的信心。”據了解,今年4月份,北京市發布《關于繼續加大中小微企業幫扶力度加快困難企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措施》,通過減稅費、減房租、減疫情防控支出降低中小微企業經營成本等措施,將惠及160多萬中小微企業,資金總規模約1300億元。在政策支持下,北京市創業帶動就業的步伐不曾停歇。截至9月份,北京現有各類孵化機構超過500家,服務創業企業7萬余家,帶動就業人數達32.5萬人。順應市場變化的除了“小而美”的小微企業,還有“大而強”的國企。今年以來,受產業變革、疫情反復等綜合因素影響,車企的生產經營面臨很大挑戰。而在就業端,疫情下的經濟壓力以及汽車市場的疲軟,也讓求職之路充滿壓力。北汽集團有關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逆風而行,北汽集團并未放緩人才隊伍建設進程,而是加大“新鮮血液”引進力度,今明兩年計劃招聘高校應屆畢業生3300余人。其中,研發類人才占比超過50%。來自核心研發技術板塊的用人需求主要涉及“三電”、智能化、網聯化、越野技術、整車基礎等多方面崗位。“工業企業和服務業從業人員約占就業總人口的60%,其景氣狀況與城鎮調查失業率之間顯著負相關。”歐陽俊向本報記者表示,“好消息是,工業、服務業開始企穩回升,為穩定就業形勢提供了有力保障。”三季度,全國有23個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較二季度回升或降幅收窄、由降轉增,回升面達到74.2;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1.2%,比二季度上升4.5個百分點。數字職業潛力待挖掘,政府助力企業從“紓困”向“創新”轉型數字經濟被看作是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相關領域的就業潛力對穩經濟保就業意義重大。在10月28日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七次會議上,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在作關于數字經濟發展情況報告時指出,到2025年,數字經濟邁向全面擴展期,數字化創新引領發展能力大幅提升,智能化水平明顯增強,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取得顯著成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初步形成,數字經濟治理體系更加完善,我國數字經濟競爭力和影響力穩步提升。由此可見,未來我國對數字職業的崗位需求將急劇增加。本報記者了解到,修訂后的2022年版國家職業分類大典,凈增158個新職業,首次標注97個數字職業。本報記者從北汽集團的招聘計劃中發現,智能網聯和新能源類占比較大,保證了新型技術人才的引進和儲備。智聯招聘三季度數據顯示,通信/電信運營/增值服務、互聯網/電子商務、專業服務/咨詢、電子技術/半導體/集成電路等行業的就業景氣也相對較好,均出現環比回升。近年來,數字經濟已發展成為構建我國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撐。《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其中數字產業化規模8.4萬億元,產業數字化規模達到37.2萬億元。“在此背景下,數字職業得以從橫向和縱向兩方面迅速拓展,從業人員橫跨國民經濟各領域,已成為我國新的就業主渠道。”歐陽俊表示,“新職業新工種的出現為勞動者提供了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看到潛力的同時還需重視我國就業面臨的壓力。在歐陽俊看來,在各類市場主體中,中小微企業最先受到疫情散發和其他不確定因素沖擊,而且受到的影響也最大,解決中小企業生存危機迫在眉睫。一方面,應千方百計保企業生存,擴大中小企業崗位創造能力。另一方面,應通過創新創業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政府推動企業發展應從“紓困”向“創新”轉型。同時,在當前周期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問題較為突出的特殊時期,國有企業應把履行社會責任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全力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進一步發揮穩就業的“壓艙石”功能和勞動力“蓄水池”作用。

標簽: 就業形勢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