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視 > 正文

速訊:進一步強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我們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始終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放在第一位,讓它們相輔相成、協調發展,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社會生產力的直接體現,做強做優實體經濟是提高我國綜合實力、應對國際競爭的根本選擇。

發展實體經濟首先要處理好與金融的關系,更好地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實體經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石,金融源于實體經濟的發展并服務于實體經濟,金融發展不能脫離實體經濟根基。因此,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天職和宗旨,金融一旦脫離實體經濟,就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會搞成脫實向虛,制造金融風險,干擾實體經濟發展,最終讓整個經濟面臨危機。

實體經濟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若實體經濟不能得到金融資本有效支持,就會喪失發展活力和潛力。我們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就要始終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放在第一位,讓它們相輔相成、協調發展,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

強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要在宏觀政策上管好貨幣信貸總閘門,避免總量過度寬松。這是因為,一旦釋放出過多貨幣導致宏觀杠桿率提升,會刺激資金通過生產率較低的企業投資非生產性項目,鼓勵脫實向虛和投機套利,并令高效率企業可獲得信貸資源減少,加劇信貸資源誤配程度,增加金融體系脆弱性。

比如美國在次貸危機前,低利率政策導致貨幣流向地產和金融,形成了金融風險以及大量制造業外遷。我國在次貸危機后,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寬松的貨幣政策令一部分資金流向了地產、基金等領域,對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因此,為了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避免脫實向虛并形成金融風險,必須管好貨幣信貸總閘門,控制好宏觀杠桿率。

金融與實體經濟協同發展,必須解決好金融服務制造業能獲取與服務其他領域同等的收益。金融活動的本質是資源配置,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將募集的資金投入到經濟活動中去,實現市場資源的有效配置,同時也實現了金融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粗放式發展模式之下,我國制造業長期主要依靠要素成本優勢,進行價格競爭,導致制造業投資周期長、利潤率不高、市場風險較大等問題,尤其是中小企業在產能過剩背景下過度競爭,影響金融業進入制造業的積極性。

因此,我們必須在戰略上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通過技術創新提升效率、質量與盈利能力,全面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這不僅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也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保障,有利于資本更好地發揮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否則,在成本優勢減弱的前提下,制造業盈利能力如果持續下降,意味著投資風險會越來越大,資本邊際收益越來越低,金融資本會失去對實體經濟支持的興趣和勇氣。

與此同時,金融業要為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服務創造更好的制度環境與市場環境。首先要在宏觀上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避免總量過度寬松對實體經濟形成擠出效應。要將服務于實體經濟作為金融的落腳點與出發點,不斷改善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服務,加強對制造業中長期貸款的投放;加強對創新驅動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的金融支持,政府也要相應地在技術改造、建立產業基金、支持擔保機構發展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為金融機構服務制造業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增強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功能,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引導風險投資等多形式股權投資的發展,支持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

現在,我們處于實體經濟通過創新驅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爬坡階段,金融業也逐步形成了有效支撐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服務體系,形成了良性循環。我們的財政政策也要在強化基礎設施支撐、提高人力資本、提升戰略性資源供應保障能力、突破“卡脖子”等方面發力,圍繞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形成全面發力的格局。

標簽: 實體經濟 金融服務

精彩推送